Skip to content

论教育·考试

2019-07-09 · 1190字 · 4分钟

每到考试周,同学朋友间就会议论纷纷,吐槽本学期的课程与老师,好像无论什么专业,大家都一致觉得学了一学期好似没学,总是在最终复习时,稍稍明白所学知识的要旨。

大学传习的知识,早已非中小教育中那些断章取义的只言片语,而是建筑于社会化大生产上的科学系统。因而,这些教材表面上看似一纸宣言,与个人著述无异,实则经过全社会的创作、校勘与认定。也就是说,这是由科学家、研究员、学者与教师共同编纂的知识系统,它详实严密,难为个人推倒复现也。这样的东西,如何学习把握?到什么程度?怎样检验?皆非易事。

一面是庞大的系统,一面是孤零零的学生,学习考验的是以小驭大、以动制静的能力。学习是思维世界的活动,这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例子可资参考:种子萌发、中央集权,不一而足。活物之于死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发展的潜力,之于种子是细胞分化的能力,之于组织是上行下达的能力,通过发展,简单生出复杂,通过逻辑,复杂回溯为简单。这是第一个问题。

人的智力分两种,一种叫液态智力,一种叫晶态智力。前者就是我们说的创新、推理、想象,也就是发展的潜力,而后者就是前者应用之产物,是发展的结果,智力的结晶。

让我们借助这两个概念把学习这件事说得更透彻些吧。我们用树状图图示如下:

如果一棵树代表一个知识系统,那么实线部分表示晶态智力,也就是你记住的东西,虚线部分在晶态智力之上表示液态智力,也就是萌发出的新知识的潜力。学习,就是给定一棵树,以合适的比例分配晶态和液态智力以求尽量的占据这棵树也即知识的复现。

个人的智力是有限的,但它也会随着学习过程而增长。我们先假定它不变,并可以自由调节液晶比,那么学习就会出现各种策略,我们取它的两种极端谈谈:

  1. 完全晶态智力:这就是彻底的死记硬背,只存在于机械记忆中。
  2. 完全液态智力:这就像受精卵,潜力无限却需要漫长等待。

事实上,人的一生就是从彻底的液态不断结晶为彻底晶态的过程,但在学习生涯中,这并不适用。因为在这短暂的时期内,晶态智力的限度是你过去的一切知识,而液态智力的限度是你当前的逻辑推理、想象创造力。后者几乎是不变的,因而掌握知识的程度,其实就是晶态智力占据知识树的程度,这是第二个问题。

即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你的晶态与液态智力都处于巅峰状态,可能仍无法使你占据整棵知识树。这样的话,学生个人而言当问心无愧。

但思维的状态不可确知,学生究竟是否无愧,还是家长老师口中的不够用功?面对考试和同学的竞争压力,应当如何认识自己?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站得高看得远,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但站得高不是目的,看得远才是。自己要看多远,决定自己要站多高,否则认识为登高而登高,知识成多而无用、放到知识树的比喻上,如果一切养分都用于长高长大,那么就长不了果实,这树便大而无用了。

其次,考试固然能检视知识树复现的程度,然而却把复现手段限定为单枪匹马只靠纸笔,这与现实生产大相径庭。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能用计算器,能查文献等等。另外,社会上真正检验的是开花结果的能力,这与考试的目的尚有出入。如果机械的设置这种考试标准,那么 alphago 仍然不能单枪匹马的战胜人类棋手。总之,考试要同产生知识的社会背景相匹配,从而我们对考试的认识,对自己考试的结果也要由此出发。这是最后一个问题。

返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风沐面,若水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