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前一直未交代的一个学习论的比喻,如今叙述如下:
这个模型受到我初中物理竞赛时的一道习题启发,两个全同光滑刚性小球在一条带坡平直轨道上运动,初始相隔一段距离,速度相同,问经过滑坡落到下面一层轨道时,两球距离与初始相比如何?答案并非相同而是拉大了。原因在于前一个小球率先进入滑坡,此时其速度超过后一个小球,直到后一个小球落到下层平台时,这段时间内前一个小球始终比后一个运动更快,在这段时间内由此产生了新的差距(当然从 v-t 图上看将更为明显)
类比为一般学习者与超前学习者,后者因超前学习而拉开与后者的差距,体现为更多的知识积累,从而将更快进入知识滑坡(其实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超前学习者之前的优势被显著放大。直到两者都进入新阶段时,两者的差距可能由相差无几到难望项背。
而老师常说的学生的智商是无差的,但学习生活中大佬与普通人的差别着实存在,这种表面上的矛盾通过这个类比即可解释。老师所说的智商相同,是指不同小球在同一位置总是有相同速度,整个运动进程中每个小球是相同的,但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差别则来源于小球各自的时间线置于同一框架下时,有先后分别,并且这种分别会随时间延长愈发加剧,这不会不打击后者的信心。因而这个模型一方面展现了超前学习的优势,另外也启发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处于不同时间线的小球,以免因为客观因素而影响了教育中竞争的公平。(如国外男女校的划分,或男女同校但错龄分班)
当然,此模型也给那些心求上进的一般学习者一个建议;追赶你的榜样要趁早,不然你落下的差距不只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那部分,还要考虑别人已经抵达顺风顺水的航道疾驰而去的里程。因此,不努力而落后的代价其实被远远低估了。
二
因前文已将认识等同于习惯,那么所谓学习论其实就是语言论。同样,这个学习论的比喻之成立源于其对语言论的适用。简言之,一个人在某领域浸淫愈久,他在该领域的成果积累越多且进步愈快。
而前日我关于表达的感情属于一种社会制度之联想令我抛出一句断言:任何借助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将受到社会制度的约束,而其实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制度,并且应该是一个新生儿而言所接触到的第一种社会制度,一个人出生,它只是在“人类”中注册,而它学习并接受了语言,它才是在“社会”中注册。此后,其余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借助语言这个先锋殖民者的手段在个人头脑中扎根。
后记
即在符号系统中的被阉割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