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读资本论有感

2019-04-26 · 2860字 · 10分钟

三、四月份以来,三巨头经常讨论经济问题,言谈间顿觉自身知识不足,未能辨别真为,遂借来资本论捧读。

借书之前,颇有顾虑。曾略接触西方哲学,现今了无兴趣。马克思之于中国,如儒教之于帝王,若皆政治正确,亦索然无味。终一蹴而就,以上种种,烟消云散。巨著煌煌,不觉已读百页,几无艰难晦涩之处,多闻生动比喻之例。马氏之笔,苦心经营,陈其一生研究之学问,慷慨付诸读者,如老牛细嚼腥涩草根,泌出乳汁以育小犊。更而课本上之马哲云云,皆凝于其政治经济批判,并无丝毫空虚抽象,概之于中国古语,曰:知行合一。呜呼,马克思知行合一如此,当下学者道人有何颜面空吹马哲玷污其名。其真精读名著乎?其陈陈相因,鹦鹉学舌乎?想至此,心中百感交集。

说来也巧,自上次记感以来,恰满一月。一月之内,资本论已读三章。马克思循循善诱,鞭辟入里,而辩证逻辑论证相辅相成,自有魔力。其对立使特征鲜明,其统一使记忆深刻。文章向读者揭示这种矛盾运动的发展,而这股发展的趋势又推动着行文自然前进,每节的内容被紧紧地维系着,自然令我欲罢不能,每次捧卷都会忘记时间,遇到有力的论证,精确的分析,恨不得全盘摘录。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来源是人类劳动。反遇来说,如果一种东西不蕴含人类劳动,那么它就没有价值。 这样一来,阳光、空气是没有价值的,是可以免费利用的。水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的净化耗费了劳动,它的运输经过人工铺设的管道,泵送也耗费能量等等。他的价值完全来源于这一劳动过程中加入的活劳动以及作为资料加入的以往劳动过程凝结的死劳动。追本溯源,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产品最初的物质形式、能量形式以及一系列的人类劳动。

我认为,从物理的角度而言,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低熵状态,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加由人消耗能量而添加进的新的低熵,而产品的价值,既然由劳动时间度量,其实就是人耗费的能量。使用价值与价值之分离就在于此,因为人类能量的消耗与产品的低熵量是不可通约的。同样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也如是,它的使用惯值在于其以劳动的方式将劳动力的低熵转移到产品上,而它的价值在于其生活资料的价值,人体能自行将生活资料中的低熵转化成机体的低熵,机体的这种转化是无偿的,这种维持机体低熵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它枯竭的那天就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天。

自然资源本身蕴含着低熵也就具有使用价值,活的机体本身蕴含着低熵与维持低熵的能力,从这点上看,劳动力与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相同。然而,消费自然资源只会让自然更无序,它没有代价。而消费劳动力会使机体处于待补给状态,它需要生存,就必须给予它生活资料。从这点看劳动力的价值来源于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的价值又来源于劳动——这不就成了循环论证了么。

的确,价值的概念是历史的。假使在生产力空前发达的社会,各种资料用之不竭并且唾手可得,那么它们就像自然资源一样没有价值,从而劳动力也没有价值,价值变成一种多余的概念。

把人体看成社会,其中的细胞看成人,不同细胞各司其职,它们无法像单细胞那样独立生存,因此它们也在不停交换彼此的劳动座品,但你在这些过程中看不到任何价值迹象。这说明,若将人体视为社会,它即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生命体之复杂、完美也印证了这一点。

回到前面物理的讨论:物理中的熵,刻画的是不可利用的能量,所谓利用就和能量的形式有关。这与使用价值刻画具体的有用形式是一致的。我们不妨说,物质是物质能量的储存形式,它所储存的能量的有用形式正是物质的有用形式。而能量的使用不是简单的量的转移,而是物质的消费,其具体形式的消灭,转化为运动——能量的流动形式——再变成熵一环境中不可利用的能量与重新凝结在新物质中的能量的有用形式。所有的能量转化都是如此,除非是物质的自然损耗(即只变成了环境中不可利用的能量,而没有重新凝结在新物质中)。从这里能看出,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社会存在中劳动过程的规律。

那么与劳动过程相对立的价值增殖过程又蕴含着什么物理规律呢?从价值量亦即能量角度看,这是荒谬的,因为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其实在不变资本的场合,价值确实是不变的。我们只要说明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价值,尤其是与能量输入(生活资料)相比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中即剩余价值的秘密。从本质上看,剩余价值是机体本身的消耗——即使它那么微不足道,但它最终结果是死亡,但是这过程一般是那么漫长(对于的 19 世纪那些大工厂中过劳死的工人而言却不是)以至于人们不认为是劳动的直接结果。另外,显然一个从不劳动的人并不会因此长生不老(时间会自然消耗它)。从这种角度看,劳动好像真的凭空创造出价值一般。

从另一方面说,由于我们考虑的是人类社会,这一物理系统的界限汇集一切有用的能量形式 并排除一切无用的残骸(包括人的尸骸)。因而它可以维持低熵的累积,这并不违反物理规律,这正是价值增殖的本质。

因此,人类劳动尽管不是第一个创造低熵的手段,却是第一个为意识支配创造低熵的手段。劳动由是创造了社会。但是,意识并未放弃寻找其它创造低熵的手段,尤其当其成为资本的意识后,这一找寻便愈发执着,并以科学发明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发明永动机的欲望。但是失败了。尽管如此,以人类社会为系统,劳动力仍然是永动机一般的奇迹。它们创造低熵,个体的生老病死将被新一代补偿,它们用之不尽,无休无止地从自然界汲取能量并奉献给人类社会。总而言之,这个过程可以表达为下图:

大工业兴起后,劳动力的地位受到机器的动摇。现在机器几乎能独立的改变物质的有用形式,从而创造低熵。但是机器逊于人之处在于资本家要为机器的一切买单而只需为劳动力的生活资料买单,这一点差额正是自然界弥补的,也正是这一点差别造成了剩余价值,划分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界限。

因此,机器非但没能成为解放人力的东西,反而成为加紧剥削人力的工具。资本利用生产力,巩固并扩大它的统治利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下面是一些假想。

如果机器彻底将人从生产活动中排除出去,这就意味着可变资本的终结,从而资本家再无理由向人们出卖高于他投入的价钱。这似乎违背了资本增殖原动力。然而占有生产资料仍是它们的倚仗,原先凭它无偿占有劳动力的一切产品,现在只不过更加无理、暴露罢了。

从前述的结论,机器几乎能取代劳动力可以看出,如果个人能占有这种生产资料的话,那么将不再通过剥削他人的劳动而实现不劳而获、自给自足。尽管“不劳而获”不是共产主义提倡的价值观,但是它已经实现了消灭剥削的理想。也就是说,机器的发明向着共产主义迈了一大步。

人工智能,可以说是机器的更高级形态。如果哪一天真的出现了可以代替人从事生产活动的机器(我们暂且不提艺术、哲学这些能力)那么就无所谓剥削机器的伦理了(这前提当然是不赋予其人性)。也就是说,这将是一种新的奴隶制社会。

后记

这是一次用热力学定律解释劳动与价值、剩余价值的文章。写下这篇文章的动机大概源于下面的类比:

  1. 永动机->人类劳动(凭空创造能量->凭空创造价值)
  2. 低熵->货币(作为科幻小说中的文明通货)

我把剩余价值的根本成因,即人类劳动可以创造出超过其消耗的能力完全归结为生命力免费的获取的低熵。但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生命力的自然恢复只是一种必要条件。植物人的生命也可以不断自我恢复,但资本无法从它身上榨取任何价值,这正是因为劳动本身才是价值产生的源泉,而我只是解释了劳动力恢复的一个热力学侧面罢了。

而至于是否要使用低熵这一词汇,或者说低熵究竟是否等同于价值?实则不尽然。我们明显觉察到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存在一个符号层面,即与物理学无关的层面:在此金刚石和石墨的熵值并不与其价值成正比。

最后,当我们谈论自然界,并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即便是物理学、低熵这些概念,也没有办法脱离人类的生产生活来认识,也即无法将它们视为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比人类社会更基础的东西。

返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风沐面,若水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