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谈语言及其改造

2015-03-15 · 2060字 · 7分钟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根本途径,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是唯一的,因为形形色色的信号、符号系统在运用的起终都要经过翻译与一般语言的互译,因而对于各种交流方式、手段而言,它们无非都是一种语言的辅助与派生。

作为人类唯一的交流手段,语言可以视为思维的外化形式,当人与人的思维需要交换交流的时候,语言无疑成为最关键的媒介,而这一媒介的缺陷一直不小。

语言种类繁多便是众所周知的难关。传说上帝为了阻挠人类建造巴别塔,便制造繁多语言,致使人类内部语言不通,破坏团结,轻易实现分裂人类,撇开传说,语言不通又确是最大问题。据说欧盟每年在各成员国联系的翻译上斥费巨资。一份文件的转译,往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各语言在转译过程中最常遇见的问题便是文化差异致使两语言中不存在严格对应词汇,而这些词汇常是与情感、社会生活相关。除此之外,还存在类似的大量的概念理解差异,因而语言间很难做到完美恰当的意思转达。

不仅语言间,即便在同种语言内部,也存在着差异。产生这种差异,大多来自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上,不同风俗导致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事实上语言可以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不知各位是否有感觉,总之我在思考时,头脑里或多或少会出现语言活动的迹象,冥思时,像是脑中有个人在说话,或是有一行行的字幕滚出来,这都显示出语言是人们的思维工具,人们就是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这样说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门语言的使用、理解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没有两个人思维方式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歧义是不可能彻底避免的。

人们之间的交流,首要确保的就是意思的正确表达与接受。人们思维方式造成的歧义不可避免的损害了表达的准确,再加上语言使用者人本身的能力限制或懒惰,就更加剧了这种损害,尤其在口语中,省略语、指代不明,长句中修饰与被修饰部分模糊不清,加剧了理解上的难度。因而语言使用者本身的缺陷,也是造成信息交流障碍的原因之一。

如前述的种种,都是语言在外部世界传递方面问题。我们还常常会遇到语言由内而外表达、内外衔接时的难题。俗言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指在一些情况下,一些概念、道理难以用语言表述,一方面因为语言使用者综合概括能力有限,但更多时候的确由于语言体系自身的缺陷性。

既然某些概念仍然难以用语言进行表述;说明语言同头脑中的概念,或曰人类的思维,仍是有一段距离。那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一方面,语言是思维活动所依赖的工具,另一方面,这工具常常也会有失效的时候。思维难以完全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那么思维可以脱离语言存在吗?即便存在一个无语言而有思维的物种存在,我们也无法证实,因为我们缺乏与之进行思维交流的媒介——语言,因而也无法得知其究竟有无思维活动痕迹。

或者说,语言其实就是思维。但如何解释那种不等价的情况呢?我们可以认为思维就是一种连续体,而语言仅能作为间断的逼近。比如在作某些程度上的表达时,既非很严重也非轻描淡写,语言就陷入僵局了,永远不可能完全恰当地表示一些渐变的概念,然而我们也不必太苛刻,描述一个大概就可以了,无论怎么样,都不可能把含糊降低到零,如同不确定性原理,若要作出接近完美的表达,就必须牺牲另一些精确度。

因而对于那些不可言传的概念,我们不希望用语言表述去约束它。把它框死,也就丧失了美感。或是这些概念就是一些混沌的,不明朗的,游离于语言准确性之间的思维,你越是刻意刻画,也许你对这刻画就越不满意,从而距离真实便愈加遥远。

[绕了一大圈,话语说太宽了,幸好是文字,否则愈加一发不可收拾]

暴露出这么多问题,如何解决呢?对于语种间互译解释的问题,有人(一直以来)都希望统一语言,不是在使用本地母语基础下使用通用语言(如当今英语),而是彻底排除其他语言,建立统一语言。这样虽然方便了交流,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就遭到了毁灭。因而我们会发现,正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平台,也就赋予了语言以文化载体的地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符号,它蕴含着使用者的民族、社会、国家文化,统一语言,不就抹杀了其他文化么?退一步,在保留各语言同时使用通用语言呢?显然也无法彻底方便。因为母语言的印记深深植根于人们思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与概念。

我们暂且先抛开这方面的问题。对于语种内部的歧义可操作性就强多了。我提出的方案是:使用助意符。灵感源于《拓扑学》一书中热心译者发现语句中存在的歧义,便利用方括号层层裹住中心语,来区分其与修饰词。助意符可以类似标点符号,附加在某些关键文段上。它可以视为标点的一种强化版本,弥补了其仅断开语句,无法消歧义的不足。例如因果关系的连接修饰语与中心词的划界,指代双方的关联上,可以派上用场。这样做的弊处在于破坏了文本较自然的和谐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因而建议主要在学术性文章中使用。

若把助意符视为事后对文章的修订的话,更根本的方法还是从使用者自身入手,改变自己的输入和输出方式。对于语言的读取和理解来说,去熟悉和习惯于目标语言,如同刚接触文言文时,对其中的语气转折、提问句式都不能习惯,因而在长期阅读训练后,逐渐培养出语感。读某种语言,当你能完整理解觉得没有不通顺的时候,你在这门语言上的语感就到位了。对于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来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怎样做到意义的准确表述,因而需要进行有组织有条理的发言与写作。能够认真做到这几条的翻译工作者的存在,也就省去了前文的世界范围的语言之劳。

《三体》中描写的三体星人,可以通过脑电波直接交流,这样的交流岂不高妙?作为最佳的解决办法,看似有些天方夜谭,说不定在以后脑科学急剧发展下,能够做到。

返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风沐面,若水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