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遐思笔记·二》写于 2014 年下半年。大多是笔记内容。彼时受培根随笔和蒙田随笔影响,故有效仿之心。
问题:
是否存在一种具体而有力的数学方法可以用来描述函数增长快慢?这种方法应具备以下特点:
- 对于不同形式的函数,例如幂函数与指函数,这种质的不同应对应质的增长差异
- 对于同型函数参数不同情况,例如
与 , 这种量不同可对应量不同的增长差异。
另外,这种方法最好可由其直接推导出:
- 肯定或否定一种最快的增长模式(最慢也一样)
- 能根据数据统计模式需要,任意给出一个拟合的模型。
该方法一定也必定揭露影响增长速度的若干原因。
关于运算(一)
我将一些运算作以下归类
一阶运算(一级运算):加法、减法
二阶运算(二级运算):乘法、除法
三阶运算(三级运算):乘方、开方、对数运算
(当然,事实上早有人这样做了)
对于前两种级别的运算,它们均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加法与乘法)即
刚开始,这里的
显然加、乘对自然数集具有封闭性。
但当我们反过来,探讨它们的逆运算——减和除时,这一封闭性就被打破了。为了弥补这种封闭性,也为了运算可以合法的进行,人们增加了负数与分数这两种概念。这两者是人们从结果的困难上创造出来的两类数。我们当然希望他们也能参与到正常运算中去,继而又产生了负、分数。
事实上,对比正整数而言,负、分两种数的概念还是较模糊的,很少能找到实际的具体例子。分数体现在测量时单位长度不足的情况。至于负数,尤其正、负的两极性,在进一步的认知中,人们从许多地方抽象出这种两极性。例如:“收入”与“支出” “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即“高”与“深”) “向东”与“向西”
生活中,这种“正—反”“顺—逆”的两极性比比皆是、“顺—逆”抽象出了“正角—负角”概念,发挥更多智慧,“正—负”干脆成为具有“两极性”事物的代名词,如“正电荷”“负电荷”。“两极性”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例子,因为存在着普遍的对立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可以用“正—负”命名任意一对满足“两极性”的事物。譬如,地下几层经常被说成“负几层”,那我也可以说镜子里你的像叫做“负像”,你叫“正像”,可这没什么实际意义。
“两极性”的自由联想在帮助数学思维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具有“两极性”的一条直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由此抽象出一条规定“正”方向的有向直线一数轴,它在有理数运算中起了很大作用。
总之,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有理数,它对有限次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具有封闭性。从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运算引发了数集的扩充,而为满足新数集加入,运算亦相应的增加新的法则(如负负得正等)。这一原理,在之后的阐述中将进一步体会到。
随着数集的扩充,我们发现,借助新的扩充数,我们可以简化、统一这些互逆运算。
统一加减的数具有这样的性质
插论:0 和 1。
0 和 1 真是美好的数字。
0 是加减的使者,1 是乘除的代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分别在两对运算上,它们俩表现出良好的性质:
多么美妙的四个算式啊!0 和 1 仿佛超脱物外,完全不产生干扰!
这也体现在互逆运算的互化上。
“0”“1”的“无扰”性使得数学式子不再如此累赘。
因而 0 和 1 在数学式中经常省略,因为 0 可看作“虚无”,1 可看作“本身”。
“0”与“1”的作用可不止这些。
在度量中,0 被视为基点,1 被视为单位,再加上“+”方向,便构成了数轴三要素,但我认为这同样也是度量的三要素。它们分别就是“位置”“大小”“方向”此三者概念亦可广义延伸。
0 与 1 也作为二进制数码,此处不再延伸。
关于运算(二):分配律,同底数幂运算及类比
我现在记
第一个括号变如此, 再记
第二个括号变如此。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二级运算,加。减,乘、除均互逆,亦可增加数集来进行统一。然而三级运算中,乘、开方是统一了 (
二者所抽象出的函数也互为反函数,然而二者为何没能统一呢?
我们还是再探讨一下三级 运算之间的联系吧。运算之源源于加法,乘法是若干次加法的简写,乘方又是若干次乘法的简写。由乘方开始,失去了交换律 (
这样的结果,多少令人有点沮丧。我们还是再来看看分配律对各级运算之间关系的一点揭示。(前几式)。
乘法对加法,乘方对乘法都具有分配律。另外,指数与对数实现了相邻级运算的升降,可以简便计算。
心魔二
我的心总是十分矛盾。
我总希望有人在意我,又不希望他们在意。
我总想有人肯定我,但我自己又不敢夸自己,生怕别人说我自负。
我发现我的的确确是有交际能力缺陷。
我不敢主动和女生打交道,我害怕过于热情被旁人误解为暖昧。
就像母亲说的,我很喜欢展现自己,却又不是炫耀,我觉得展现自己是一种快乐。
我时常会陶醉地狂舞,我不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个时候,只有我与我的心。
我有些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因为我总不想被别人误解。
我恪守一种高尚、正义的作风,我的态度在此刻常常变得果断而坚决。
我做事尽量做到完美、极致,虽然有时也会不拘小节。
我喜欢自由,但有时过了度,也害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懂得感恩,不言谢或不道歉会使我很痛苦。
我在看见别人优点,毫不吝惜地赞扬他的时候,看见别人缺点,就会情不自禁地流露一种厌恶,这是否太放不开了?
我真希望有些时候我能想得少一些,但我似乎是被“人心险恶”的宣传吓坏了,我害怕信任危机的冷漠。
我好像不够包容。
应该看谈些,把他人的评价答应了,领悟了,便不去细细追究,更不必过分在意他人观点。
活在自己心里!
做事不一定非要被别人看见,行善是为了让自己快乐!
我的心召唤我行善,我响应我心的召唤。
我的心召唤我宽容,我服从我心的召唤。
我的心想要平和地跳动,我支持我心的决定。
如此,心魔安在?
数学、科学的原则与方法
我在此要叙述的方法并非某种经过严格论证,获长期实践的检验的方法,原则也非严密逻辑的产物,而是人们长期对自然界的观察,在内心中形成的,潜藏在心底的想法。
这些想法都很天真,属于人们的主观臆断,它们不属于真理,却比真理占据了 成果更高的地位。这些思想的产生,是不完全归纳之成果。
它们是原始的认识论,不是指时间上的原始,而是指它们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公理,是立足点。
它们是统一性,完美性、简洁性。
准确地说,完美性是人类一直所秉持的,因为完美,所以统一;因为完美,所以简洁。这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由艺术领域上升到科学层次的表现。
而统一与简洁也是相互联系的。多统于一,不仅形式上简洁了,理解上也简单了。
如果说完美性是人对美的一种执著追求,那么统一性确实有理可循。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的物体。这个物体指代一切。这句话的反面也就是说,任意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联系!有联系便有共性,有共性便有统一的机会,只不过就是在不同 不同的层面上统一罢了。(具体可参《关于整体与局部的讨论》一文)
关于这些基本性质,我可以举出许多例证加以举证。
我们对大一统理论的追求,是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在一切科学假说模型中,总认为最简单的那种是正确的”即是简单性的具体表现
人生的意义
人生下来是为了什么?
树木长久的矗立,释放氧气,积累能量,净化污染,也能焚烧作燃料,碾磨成纸浆,伐倒作栋梁。
但树木是无意识的,它无意识地释放氧气,终究是为了满足自身合成营养,它并非有意识地奉献;树木是被动的,它被动地焚为燃料,碾为纸浆,立为栋梁,它并非主动地为人类服务。
树木是实实在在的为人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我们看来,它的价值得到了就体现。然而树木自身而言,它没有意识,不会思考,只是机械地活着,可以说漫无目的。
细菌寿命短暂,是低等形态生物的典型。它们一生的活动,寥寥几字便可以概括:出生—成长—繁衍—死亡。由生到死,只做了两件事;成长,为了生存而生存;繁衍,为了下一代生存而生存。如此往复,一代代的细菌确实继承下来了,但它们的生命,不过是上一代的复制,毫无意义。
然而我们人,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又可以存活较长的时间。那我们就有理由、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然而这些事竟是什么呢?
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这与细菌相比,没什么两样;有的人活着,与社会没多大联系,那他终究是一个过客。有的人做了伟大的事,他的丰功伟绩至今造福于全人类,我也想做这样的人,可是不是一定能成功的。但做不了太阳,也要做星星。
一个人要有存在感与价值感,他才会有动力活下去,否则,他应不能被称得上是一个正常的人。若要具有存在感与价值感,人就必须被认可,他的所作所为必定要多多少少为别人带来一些帮助与慰藉。这些就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源所在吧。
人千万不能对任何事情都产生厌倦,那样他一定会寻死的。人最起码要找一样能使自己快乐,使自己价值得到体现的事,如此说来,于己而言,人生就充满了意义。
于我而言,充满了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我对知识怀揣着热情;心存着巨大的使命感,我就是要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出一份力!
充满矛盾的内心发问了:一切终究是要灭亡的,到那时,你的努力成果都会化为灰烬,你做的一切便失去了意义。
真的吗?真的一切都会消失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现在存在着,不远的未来也将继续存在着,你所做的一切,在存在的时期燃烧的热,并不会在消失后的黑暗被抹杀,器物都难逃损坏的命运,但在此之前,它的的确确发挥了无法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推动人类发展而奋斗!
自然变化的几种特性
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中,或多或少的都自发遵循着一些规律,其中的一些值得描述与讨论。
- 方向性
- 有限性 此二者无须赘述。
- 趋同性 (对称): 地表形态在外力作用下,高处的物质将受侵蚀,低处则沉积下来。如不考虑内力作用,作用地球的棱角会被磨蚀,直至平坦光滑,这样地球的各处差异性就会越来越小,直至一致。
- 趋衡性(中和) 高温物体与低温物体接触,两者发生热传递,温度趋于一致。 浓度高处的物质会向低浓度处扩散,直至系统内浓度处处相等。 正负电荷接触后,互相均匀分布,充分中和
- 趋稳性 趋稳性表现在物质运动的过程与结果中,都有趋向稳定的规律。 电子在填充轨道时,遵循能量 最低原理;在化学反应中,键能的化学键总趋于断裂,从而结合生成更稳定,键能更大的化学键;原子核的衰变也说明了同样道理。 趋稳性亦表现在物质对变化的反抗,亦可称惯性或抗性。
- 抗变性 牛顿力学中,物体对运动状态改变有阻抗效果,同样,物体形变也会施加反抗作用,称弹力与弹性。 化学平衡的移动中,平衡向能减弱这种变化的方向移动。 电磁感应中;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磁通量变化。
- 趋乱性 熵增原理是最好的体现。
- 守恒性 质能守恒、电荷守恒、(角)动量守恒等等。
匆匆
时间过得好快啊,直到外教说起她即将回家向我们道别时,我才突然感觉到。虽然和外教并无多少交情,但我一直对这个外籍教师的课堂记忆犹新,两个月的短暂接触,感觉也就做了一下自我介绍,再无更多可言。除此之外,这更多地使我陷入深深地对匆匆流逝的时光的感伤,时间都去哪儿了?
音乐课上唱这首歌的时候,还是嘻皮笑脸,没有多深的体会,直到音乐老师那日说 “我们高中音乐学习就要告一段落了。”遂想起那些放歌的课堂,看歌曲节目的课堂,气沉丹田、打嘟噜的课堂,就这样匆匆逝去了,又后悔在课堂上带去作业,现在尽了才倍加珍惜。
欣赏外教的纯正发音,钦佩音乐老师如同唱歌的讲话范儿,同学之间的深切情谊,不也弥足珍贵吗?
眼看就到了高一尾声了,文理分班,我们是最后一届。人生的方向各不相同,大家得各奔东西了。得知班里有许多女生要去读文科,必然离开这个相处了一年的大集体,尽管没什么交集,但多少是有一些遗憾的,毕竟一年了,相处在一起,慢慢有了感情,有了凝聚力,分别谈何容易?又想到我的同桌,他虽然有些暴躁(极少数情况下我很害怕),但我们还是连心的。可他对数理化没什么兴趣,因此选择了文科。当你对一个事物慢慢积累了情感,在脑海里深深印刻时,它又突然消失,这会带来多大迷茫和惆怅。更何况你已经知道它要离开,只能低落、沮丧地倒计着与它相伴的剩余时日,绝望地等待告别的日子来临,等待痛苦慢慢占据心灵。绝望地等待无法抗拒的事实来临,明知不愿失去,却只能干坐着,无可奈何。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然而又能怎样呢?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得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事实,尊重改变,而不是一昧的让其迎合自己的意愿。
时光匆匆,恍若隔世。
谈谈正义感的缺失
当今社会,屡屡发生当不正义的事情发生时,大多数人袖手旁观的情况。
袖手旁观的人中,不外乎以下几种心理:
-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毫无大义可言)
- 担心引火烧身(畏惧)
- 一味忍让(逆来顺受)
- 有心反抗却担心无人支持,担心力量单薄
第 1 种心理是毫无人性的,自私自利将他人权利如草芥,是最应受谴责的。
第 2 种心理也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现在很多人认为冒险去反抗恶势力的人等于以卵击石,便不敢有所行动。
第 3 种心理也是类似,因为惧怕淫威,便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担苦痛,毕竟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现状,而此多见于弱势群体。
第 4 种心理最为矛盾,心有意却受环境所碍。
后三种心理之产生,究其原因,便是缺乏正义的后盾。你见义勇为时,应该得到众人的拥护、支持,不必需要拔刀相助,哪怕声援也可。然而可使社会变得最冷漠的东西,就是沉默。见不义而无惊恐、呼救、声援、声讨之声,不亦恐怖乎?
但是,如果任现状自由发展,邪恶一定会更占上风。这时,必须有一个声音,像《皇帝的新装》那个无知的小孩,刺激所有人麻木不仁,冷冰冰的心、挺身而出必意味着牺牲,但效果一定是绝伦的、重唤人们心底的正义,抗争才是我们的武器!正义重新被人们认同,无畏者的牺牲才价值非凡。
还有一件关键的事,就是打破人们间隔离的坚冰,一人的力量总不如众人。要做到这样,就必须改变如今信任缺失的现状,惟有心心相连,才会有一个活生生的集体;如果心心相连,正义的力量将不断壮大;如果心心相连,中国人就不是一盘散沙,民族精神惟在此可显现!
不同别人比,我和自己比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为什么呢?我们说的比,是狭义上的将自己的劣势与他人强势相比,将自己缺点与他人优点相比,将自己所谓的“不足”与他人的“到位”相比。
对于第一者,着重强调一种难以改变的现状。一个贫苦农村的孩子与一个富二代比出生。家庭背景,本来不具备比较条件。这是既定的,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属性,无法改变。
同样,一个普通资质的学生同一个具备数学天赋的人也是没有可比性。但这并不妨碍向他看齐,通过后天努力追赶,甚至超越。
因此,我是我,他是他,互相独立的两个体,不可比。如同拿长度与质量比,5m 与 10kg 哪个大?不知道,量纲不同,没法比。
对于第二者,便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长处与短处。以己之长较他人之短,固不可取;然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亦如此。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尽管我们强调全面发展,然而人无完人,千招会难敌一招精,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那么他一定会非常自卑。见贤思齐是好的,然而也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那也并非是妄自尊大。
对于第三者,则更有话可说。我特别添加了“所谓的”一词,意思便是它并未得到证实。正如我这几天所碰到的情况——到了复习阶段,作业多,经常来不及做。学科导引一书,别人当题目狂刷,我则细细琢磨知识要点。截然不同方法,结果就是老师讲评完了,我却没做好,着实有些沮丧。表面看,别人“到位”了。果真如此吗?不然。各人有各人的学习方法,这无法加以评判,一方面,我没有完成所有的题目,而另一方面,我确实将知识点仔细梳理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有得有失,我觉得是值得的。
类似这种的情况,孰是孰非,暂无定论,那就听从自己的心,服从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
总而言之,同自己比、如果发现自己有较大缺陷,而如今改正了,那么对自身的变化就有切身体会,为以后的发展积累经验;如果发现现在甚至没有以前做得优秀,那更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陷所在。
我和自己比!
崇拜自然
我崇拜这自然与其中的一切。
单讲这地球上,生命的存在与活动是其最炫烂的标志。无意识的有机物组成的有意识的有机体,将物质间的互动宏观化。生命无处不在,生命的适应性是令人惊奇的。上至几十千米的高层大气,下至海底与几千米的地壳深处,在人还未能在其中游动自如的时候,生命早已捷足先登了。哪怕热至岩浆,或寒至极地;哪怕是高盐地带,还是强腐蚀环境,古细菌,挑战生命极限的这些元老级生物们,依然坚守着大自然划归它们的领地。
生命是多样的,现代生物学将整个生物体系,划分为八个层级,每年还不断有新生物的发现。
生命是统一的。所有的生物的活动,都基于生命圈的整个大背景下,捕食、竞争、合作,环环相扣,形成有机统一。
生命是精致的。哪怕是再小的微生物,甚至是病毒,都有其细微、复杂的生长、繁衍方式,生命的构造巧妙,变化多端,如同天机不可泄漏。
再看无机界。化学、核物理、量子物理,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存在秘密与运动规律。万物高度统一,质的不同源于量的不同。微观物质遵循既定的运动规律。规律在另一方面揭示了统一。
宏观物质同样如此。天体物理。理论物理探索它们、宇宙中时间、空间、物质是神圣的三位一体、
另外,自然界还启示着人类。
自然法精神、自然法则、自然界发展规律,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指导。科学源于观察自然,艺术源于观察自然,思维的产物如何创新,本质上都是自然的产物。
崇拜这自然的一切,正因为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关于归纳法的猜想
所谓数学归纳法,实际上只是自然数的归纳。根据皮亚诺第五公理,数学归纳法可直接推出。
那么是否存在在更一般的、更为广阔的数集上的归纳法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就必须寻找数学归纳法成立,抑或说第五公理的合理性的种种条件。
首先,皮亚诺指出,除 1 以外,每个数都有一个后继且自己是一个后继,1 有后继但不是任何数的后继。如果把数学归纳法比作一个多米诺骨牌列的话,这就肯定了这个骨牌列存在第 1 个元素,而它就是 1。 此外,还肯定了每块骨牌后都摆着下一块骨牌,且每块骨牌之前都摆着一块骨牌(除 1 外)。
第五公理指出,当一个命题对 1 成立,且当对任意 n 成立,都有对 n+1 成立时,则该命题对全体正整数集均成立。这便是说,我们有能力推倒第一块骨牌,且每一块骨牌倒下必伴随后一块被推倒,那么自然所有骨牌终究会倒下(不过无限块是不现实的)。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确实能理解第五公理的合理性。
再让我们模拟这个过程,是否能立起更多的骨牌以满足我们对归纳法适用集合扩充的需要?让我们从下一个最简单的可数集合——有理数开始。(事实上对全体整数集合也可如法炮制,只不过沿两个方向推倒罢了,这一点是很容易的。)因为有理数是可数的,因而搭建有理数骨牌应当是类似的(我的直觉告诉我)。考察正有理数,规定以 1 为第一张骨牌是自然的。
然而最困难的事情就在于后继的构造。康托沿着对角线计数证明了有理数的可数,如果我们也以该顺序排列我们的骨牌,困难便油然而生了。
如上图,虽然我们确实可以确定一个首数,但仔细观察,即便当每一个数都配备一个后继时,后继的模式似乎很难寻找。可见,直接沿用康托的计数办法是不可行的。
但康托的方法也给了我们探索另一种方法的提示。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每一条斜线上各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和均为一定值,且逐渐增加,这让我们联想到了分组归纳的办法,如果将同分母的数单独成组并以每斜线第一个数学组首数(即形为
因而我们可以在每组中分别用归纳,因为每组中的数都按
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肯定每一组的组首数成立?其实很简单,只需将组首数抽出,形成新的一组,这一组的数都有形式
对于有理数的讨论,其实可以推广到一切二元数组集
因此,我们现在成功完成了从自然数至有理数的推广,也可视为由一元数组至二元数组的推广,这是一个飞跃。
接下来让我们向 n 元数组集进军。从三元开始,依然固定其中一元不变,对剩余部分按二元处理,在对一元作变化,确定首数归纳。因而 n 元数组均可化为 n-1, 并当 n-1 元归纳有效时,n 元即有效。
在此也用了一步数学归纳,可见 n 元数组集的归纳是数学归纳法的直接结论,但意义非同一般。
我不清楚是否任一可数集都可转为 n 元数组集形式,因而不知道对任一可数集是否有归纳法,同样,对不可数集是否存在归纳,依然是一个问题。
后记
对不可数集的归纳应是所谓的超限归纳法。
关于意识
前几日看一视频,宣称在某少数民族山寨里存在着一百多名“转世人”,这些人都宣称自己记得上辈子的事,并且其中有部分人甚至还与上辈子的家庭再续前缘。我听了这,自然半信半疑。
然而节目之后,主持人又补充了一个医生曾做过的实验。一位外科医生在一间病房的天花板上安了一块板,并在板上放了只有他自己,知道的东西。他总共安排了一百个临危的病人在此抢救,所有抢救回来的七个病人都十分清楚地描述出板上摆放的物品。
因而我顿时被节目的最后一句话所触动:关于意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仍然是一个真实的话题。
是啊,我们一直认为,意识脱离了物质作为载体,就不复存在。当人停止生命时,意识便终结了,这是真的吗?灵魂出窍不可能的话,那么那些病人是如何找到板上存放物品的答案的?而且他们能清楚地看见,那就意味着感觉也伴随着灵魂脱离肉体。
如果意识确实能够脱离物质而存在的话,那么转世就变得极易理解了。我们完全可以将死亡定义为意识与肉体永久分离的结果,而把出生定义为意识与新肉体结合的结果。注意,这里所定义的出生与死亡和通俗义可能有出入。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在“永久”与“新”两个词上加了着重。为什么不单单直接说分离与结合呢?原因是我作了另一个假设:梦。为什么梦境给人印象如此真实?我认为人在做梦时,意识脱离肉身,而这种脱离显然是暂时性的。但为什么我们却总是很难记住梦里发生的事情?也许是肉体自身会对意识进行约束,使之无法完全反映与表达,抑或是外界对意识的干扰,使其难以反映全貌。
为什么梦还会有连续性、重复性与真实性?梦一定是虚拟的吗?是否梦就是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残留和遗迹?探或是一把沟通两个世界的钥匙?我们不得而知。
从考试反映出的
这次考试,似乎十分不走运,不仅化学的低级错误连犯,数学的瑕疵也到处都是。 这次化学考试,不知怎么,时间竟然如此紧张,甚至未来得及检查,低级错误都超过大题分了,也许是一暑假设复习吧,知识点都生疏了。 再是数学的瑕疵。事实上,瑕疵次次都犯,只是感觉此次出奇明显,每道大题都有问题!瑕疵事实都可避免,只是因为我紧张的缘故,致使思维跳跃,无法静下心细想,便产生错误。 为何瑕疵问题到现在才被我发现?原因是我以前都还考得不错,便沽沽自喜,弃之不顾了。以前数学试卷都不仔细订正、参考答案,自以为是,同样令我心里没底。尤其是分类讨论问题,一直是模糊的印象。我想我有必要去仔细琢磨一下这些问题,并加强练习。 每次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在乎分数,而要注重分数背后暴露出的问题。但每次都考得不错,就忘了这话,即使嘴上说说,心底也不是真实去落实。 没有英语笔记,没有课外练习,着实让我心里有些没底,光凭记忆与智力是没有用的,要耐下性子来,适当剥夺和克制自己的兴趣,不要浮躁,不要浮躁。 专心去做一件事,把他做到极致。
关于意识·二
上一次我们讨论了意识的物质性问题。此次我还想说说意识的共有性问题。
首先的疑惑在于是否只有人才有意识?现代哲学、科学认为意识是生命发展的高级产物,因此肯定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低级动物更多的是具备本能,所有的行为是本能的驱使,没有意识的主导。
那我倒想先转移到意识的起源性问题上。来了。从空间上看,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因而追本溯源,意识应该形成于细胞。
但是他们认为只有神经细胞才能产生意识,可我觉得普通细胞也有,只不过层次不同罢了。为什么细胞可以自主依靠新陈代谢维持机能?为什么它们如此“有意识”地去维持自己的活力?这难道都是自动吗?我不觉得这之中会存在多么高妙的机械性调节,如此灵活地运动着,难道不存在意识的作用吗?
那么如果细胞都具有意识的话,那么为何其他生命没有意识呢?既然人类细胞与其他生物细胞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同样由无本质差别的细胞构成的个体,应当也具有意识,也许具有原始意识,或是分散意识,或是片断意识,但不该是无意识。
再从时间来考虑。人也是由低级动物演化而来的,难道意识是一种突变?难道就不存在过渡物种?我的确无法接受间断或突变。都说思维是人特有,那会不会存在这种可能,某些动物也具有思维活动,但稍低级些?
自然界蕴含无限可能,生命运动变幻莫测。
理想与人生(9 月 7 日)
这次期初考成绩我对自己不满意,应是我暑假未努力的结果。我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幸好在父母的疏导下,得以重拾信心。
但我的心中仍然充满疑问。我们需要掌握这么多能力吗?我们需要应对如此大的压力吗?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吗?没有进入一所好的大学,会使追逐理想的道路更加坎坷吗?
我多么想做一件伟大的事啊!读读科学史,就知道牛顿 22 岁写下巨著,为经典力学奠基,莱布尼兹 28 岁创立微积分,欧拉 16 岁获得多面体欧拉公式,高斯 17 岁给出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法,爱因斯坦 26 岁创立相对论,还有狄拉克、海森堡、泡利等等,都是如此年轻有为!我多么向往啊!可是我也许没有时间了。
也许我是太心浮气躁了,其实只要踏实地为理想奋斗就行了,成功也需要机遇,不是吗?更何况现在的科学大厦,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怎么可能再轻而易举地作出跨世纪的发现呢?
因而我时刻后悔我为什么没有早点出生呢?早点出生,科学大厦还未完全建成,也许就会有我的一份功劳。可我又想生活在近代,必然会有错误方法论的干扰,缺乏前人失败的借鉴,因而一个伟大的发现也没有这么容易作出。我又想着当代的好处,我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看世界,有这么多的前人的智慧可让我吸取,又多么幸福啊!
然而我害怕我根本无法实现我的理想,那样我会疯的!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数学家兼任教授,但要是没有呢?人活着,不能只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也不是满足了物质就够了!不能物质的活着,人是精神动物!我多么想为全人类、全世界作出贡献啊! 虽然说每一份正当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每一份正当职业又同样是对全人类的贡献,但我终究不愿在大街上做一名环卫工人,不是因为我鄙视这职业,是因为我志不在此!时常有人说,要赚大钱,要做大官,我心头暗暗说;我志不在此!我向往安贫乐道的生活,如果能同数学在一起,如果能教书育人,再苦再累又何妨?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而我想说:“我生因我念。”
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作文的末句写道:“面对他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如果我留不这样的功绩,能使人们这般尊敬,也真是死得其所,不枉为一个人了。
量子对我们哲学观的颠覆
玻尔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但凡读过量为子力学的人们,一定都会迷惑于那个原子核尺度世界所服从的种种不可思议的规律,所表现的种种出人意料的形态。正是这些规律与形态,颠覆了我们的世界观。
前量子时代,决定论统治世界:“一切都是确定的,从它产生之初便开始,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看着它们按照既定的剧本发展。”
也就是说,一切都已既定,至于产生怎样的结果,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人类便抱着这一想法,苦苦追求那些“剧本”,希望预知未来。
而事实恰恰相反,量子推翻了一切。不确定性成为终极真理,概率论接管了一切。偌大的人类世界居然受微不足道的量子支配,叫人如何甘心。
于是一切都是那么不自然。有人质疑为什么我们要受量子支配?就算量子不确定,也无法认定我们的世界也不确定啊?”其实很简单,我们的世界由量子构造而成,其性质也继承下来,或说,量子世界是我们世界的一般情况,在我们这儿,不确定性程度退化的太小了,以至忽略不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今发展的混沌学,也在一步步揭示宏观世界的不确定性,总之一切归于不确定。
进一步,量子还告诉我们不连续性。这更无法可想了。莱布尼兹曾说过:“连续性是完美的,我不敢相信不连续的存在。”然而,量子再次否定了人的直觉,连续才是不存在的,只因间隔太小,我们觉察不到。
好吧,既然连准确性与连续性都抛弃了,还有什么更无法接受的呢?
那就是波—粒二象性。任何事物都是如此,简单地说便是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物体的性质由我们观测决定。听起来真是唯心,可反对物质世界的这一事实才是真唯心。
也许是量子才推动了我们新世界观的树立。相对论教会了我们时空相对,而量子教会我们了,更多更多。
勘误:波粒二象性不是告诉我们物体性质由观测决定,而是有时表现为波性,有时表现为粒子性。二者是互补性质,而非排他性质
关于科学理论的一点想法(9 月 15 日)
昨天看到了波普尔关于科学理论的试错式发展的一些描述,忽而有了些想法。
科学理论的建立,一般有两种:由实验出发,归纳总结得到;或由公理、原理出发,演绎出理论,进而做实验进行证实得到。
早期的,或称经典科学理论,一般是通过前者得出的,而对于现代科学理论,则一般通过后者得出。
原因很简单,若生产走在技术前面,则必按第一种模式研究;若技术走在生产前面,则必按后者模式研究。
当然,后者也不会完全脱离实践,但同前者仍有较大区别。例如,瓦特先发明(准确的说是改良)蒸汽机,而后才有对热、功的研究,但对于电力的发展与大规模使用,则是在实验室中发现电磁感应之后的事了
总之,一句话,前者或说传统研究模式是生产需要,是被动的;后者或说现代研究模式是实验室研究,是主动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由于依赖更深层次的科学规律,出现一些超越理论的实际生产工具是极罕见的,因而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无法受生产需要的推动了。
因而就只有做实验了。这就令我们的科学家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尤其是那些希望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家们,连工作对象都一无所知,如何下手?难道是碰运气吗?
科学发展着实需要观察,如果从天生没有视觉,谁还会在意光的存在?那就更别提发展光学了。想要研究某物,必须先观察到它。只有观察到了,才能明确研究对象。
因而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我们测量工具的广度与精度,也许就是因为忽略了细节,我们与科学擦肩而过。
但我们总是受制于现时种种条件的制约,技术、智力、财力以及外部环境。这让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被动地前进。不行,我们要想想办法。
于是就有很多人转而投向理论工作。
注意,是纯粹理论工作。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从我们拥有的已知理论,进行排列、组合,兴许能找到些许规律,类似元素周期表,可以预言并填补几门空白学科。抑或是从原有的理论中;充分挖掘原理,尝试改变一些前提,获得新知,如同非欧几何的创始。当然,就算没有成功,考察体系的完备性与相容性,弥补漏洞,巩固学科的根基,仍是意义非凡的。
我还看过另一种方法,择取一些相容且完备的公理,构建另一种体系。这体系也许对现实生活无大影响,无法指导我们的实践,因而甚至算不上科学理论。因为科学一词,必然是指能够符合自然、反映自然、揭示自然的事物,而对我们生活毫无用处的这种人为臆想出的理论,怎么能称为科学呢?
然而,因为缺乏验证,我们暂时不知,甚至永远不知道这一新理论的用处所在,那我们就因此放弃了吗?不,我觉得,为理论而理论还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因为它能带来灵感,即使它可能无用。
另外,我有一个疑问。如今对基本粒子的研究,对超级理论的追求,变得越来越玄妙了。因为观察工具所限,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基本粒子的真相,而只能追逐它们遗留的足迹,间接的观察它们。只要现象与理论推导数据在误差范围内,就认为它存在。这样做科学吗?当我们越来越难于接近真理的时候,我们的科学理论又将走向何方?
关于步骤对解决问题之影响(9 月 16 日)
大家都知道数学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其实二者在广义上都是相通的。例如,我做一件事要经历三个步骤 a、b、c、如果这件事必须按顺序做,那么 abc=success, 任意置换顺序或添加括号如 acb 均无法=success.
总之,我们引入一个广义上的概念——“交换律”来描述我们这个事情的性质。而我们此处所谈论的“交换”,是指时间上的一种顺序,而非空间上的位置变更。
那么,什么样的事经过交换后仍无变化呢?这件事应该满足步骤之间没有依赖性,而是互相独立的。这样,各个步骤可以任意拼接。
然而我们此处所说的步骤一词,多少有些按步有序的意味,它更像是一块块零件,先打造哪一块,并无影响。
不管怎么说,这种事情总是很少的。一般而言,我们想要成功完成一件事,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原因或是不方便,不合逻辑,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如同泡茶之前必须烧了开水一样。
还有大多数的事,即便交换步骤,事实也是能达到相同目的的。然而在这过程中,复杂度、难度就因法而异了。好比两条路都可通往罗马,一条宽阔顺畅,一条蜿蜒狭窄,走哪条路就不同了。
还有,我们有时会面临以下取舍:要简单还是要快捷。这并不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试想一道题目,有两种办法:1、机械地套公式,公式难解但一定可以算出来 2、巧妙地添加一条辅助线,方法难想但可以快速求得答案
这就是构思与实操作的矛盾。对于同一个问题,是套用现成的方法,把时间花在化简上,还是另辟蹊径,把时间放在琢磨上,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幸好我们有样法宝——计算机。有了它,我们就可以照第一种办法,以固定的模式,机械地解决它。但这并非一劳永逸。个 人们总得去想一些新问题,但这些问题又哪来现成方法?如果利用计算机能实现这一点的话,那确实称得上科技了。
话又说回来,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能找到一条最便捷的道路?如果我们掌握了寻找方法的方法,就扫清一切障碍了。 也许会有一门“方法学”。
致 XYC 的一封信(9 月 17 日)
阿超呀阿超,我又吓着你了。
一年多来,咱俩间的摩擦也是不少,但这确实不妨碍我们之间感情的发展。可我必须承认的是:我始终没有找到与你相处的秘诀。
其实,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究竟该如何与你打交道。对于你的性格,在我看来,可以总结为四个字:稚气未脱。你可千万别否认。想想吧,你喜欢缠着人,喜欢耍赖,喜欢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然后看着他心急火燎的样子。(这点我深有体会)
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比如你笑点这么低,这样我讲个笑话不至于冷场;比如你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让我特别有畅谈的欲望,因为有你做听众;比如你经常嘻嘻嗨嗨,让我也想活蹦乱跳起来。可以说我傻、好动的那一面绝对可以和你配合的天衣无缝。
可我还有沉默、冷静的另一种模式,跟我相处这么久了,你一定不会看不出来,但你可千万别以为这个时候我在生气,我只是不说话而已,没生任何人的气。譬如上次的美术课,我听得很入神,虽然全班都哄笑,但我依然觉得那是一件很认真的事。我认为一件事要严肃对待,我就表现的很沉默,很专注。是因为这个时候我得服从我的思维,我在思考,所以不会顾你的“脖子转了几度的问题”,在我看来,没有我脑子里正在想的东西重要,因而我没有理睬。
我冷静的那一面,应该说是向内的,我在窥探内心,我害怕被打扰。
因而这就解释了自习课上的小矛盾。你总是时不时的问我一些问题,我被打断了思路,所以我表现得很不耐烦。其实你我都当然希望在遇到问题或是灵感闪现时分享给对方,我也确实这么做了,所以我深感内疚,因为我想到问题时,把你随便一叫到门外,你也没不耐烦,反而很高兴。
似乎每次都是因为我很不耐烦而让你不高兴的,但你千万知道,我只是对事不对人,你仍然是我的好朋友。
但我还是觉得我们需要有所改变。我们需要互相尊重对方。如果你在专注地做一件事,突然有人来打断你,不管对方是否是出于恶意,或是真心想找你帮忙,你心里一定是多少有些不情愿的。因而我有时也纠结,如果不回应你的话,你一定会不高兴,可是我又确实不想让手头上的工作被打断。
譬如这周周日来的晚读,我就是想看看我刚带来的英语书,读读课文,我也不知道你脑子这么活跃,隔一会儿点点我,隔一会儿点点我,弄得我真心有些烦了,因而我不是建议你可以把想法记下来啊,就像我这本笔记,时常写一写,也攒了大半本了,这样多好啊。
所以我真正想告诉你一句话:适当考虑别人的感受。也许你不是不考虑,只是你觉得我们玩得这么交心,往往会忽略掉,然而不正是这样吗,我们同最亲的父母,争吵是最多的,因为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另外,我还想说一点:我们已经高二了,我打算在这一年里主攻物理,正如你愿看微积分一样,因而我们都需要更多自习的时间,所以我也会减少回答问题,挤出更多时间看书。当然也不等于不回答问题,只不过把它们集中起来,放在几个固定的时间段处理。这也是我现在正考虑成立一个智囊团,专门为全班同学解疑的事情。
好了,不多说了,愿我们以后能共同勉励,少些摩擦,多些理解。
你亲爱的,
陪你一起“甩面条”[1] 的,
M
唯物与唯心之争(9 月 17 日)
今天政治课,学哲学,讲了唯心主义的种种荒谬,我抱不同意见。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关于它的两种歧见,划分了唯心与唯物两大阵营。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信奉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错误的,绝对荒谬的。
那么如果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信奉并秉持这种思想,而反过来攻击唯物主义呢?
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这本来不是一个明确的问题,因为对于意识,我们知道得还太少。(详见“关于意识(一)(二)”)意识究竟是什么,意识是不是一种存在?还没有定论。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就带有浓重的唯心色彩,难道说科学家们都唯心吗?还是唯物无法很好的解释其现象?
唯心与唯物一定的争论一定还会持续下去,因为抱定唯心的人与抱定唯物的人都无法说服对方,因为他们想方设法组织的说辞都不是对方所认可的,也就是说,即便举例,各有各的解释,而且双方都坚持自己是绝对真理且否定对方,那么说服就是无意义的,因为双方的意识形态矛盾无法调和。
当然我并非有滑向唯心主义的趋势,我只是追求真理。关于真理,我也有疑问,什么叫 赞同真理?唯物主义总结出来的,不过是得到多数人赞同、多次实践检验的证明,但它们一定适用于任何世界吗?不一定。因而真理是相对的,唯物主义是真理也是相对的。
我依然赞同唯物主义的正确主张,唯心主义兴许有一天也会被证明有部分适用性。说不定哪天两者会统一,只不过各有各适用范围罢了。别说什么不可能,波动与粒子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别批判我陷入“二元论”,你我都无法预知最终会发生什么,不过暂时你占上风而已。
人格化国家(9 月 18 日)
纵观整个社会,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小社会的话,每个国家都确实类似于一个个人。
每个国家的首先求生产,养活自己,然后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每个国家之间又都要经常打交道,合作,竞争,对抗,如同人一般。
这些人中,那些财大气粗的腰板硬,那些身强力壮的爱挑衅,还有个别就如同街头无赖。
一些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欺负弱小,奴役他们,剥削他们,获得了现世的发展与优越,另外一些人,受尽欺辱,却仍再受到不平等待遇。
一部分流氓,集结起来,形成黑社会,暴力侵略其他人,另一部分人,团结起来,为捍卫正义而斗争。
一些自以为是,自恃能力的人,妄想做这个世界的皇帝,统治其他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竟公然培植党羽,威胁他人。
这个世界依然不公平,邪恶靠暴力做支撑,正义的队伍庞大但力量有限。
“盲人摸象”与“张冠李戴”
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两个成语的意思,而是想谈谈科学发现的两种途径。
“盲人摸象”就是指我们通过搜索、观察、描述一些客体的性质来概括这个对象,然而有时这些性并不能完整地揭示出对象的本质,因而造成建立在这些描述基础上的理论具有相当大的片面性。
以原子结构模型为例。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时,便顺其自然的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以符合其不可分割且刚性的特性。然而,紧接着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证明了存在一个原子核,玻尔注意到了电子层的量子特点,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模型,但之后又很快被推翻了,因为它们都比较片面,无法接受更为严苛的考验。
但这些模型并不是说毫无价值,相反,没有这些铺路砖的存在,人类又怎能一步登天,达到真理?然而,我们也该看到“盲人摸象”弱点,不能完全迷信于为如今科学界所公认的模型,因为它毕竟还是一种归纳,还是在“摸象”的基础上看到的,无法作为真理。(“摸象”的模型是在不断收集观察材料之下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因而随着观察的深入,模型也已臻完善。)事实上,我根本不认为存在一个真理,人们所言的“真理”只是当我们按这“真理”,或说这“模型”推演时,确实收获了不菲的成果,但这“模型”终归是“模型”,真理只是在一个特殊范围内有效罢了。总是有人类不知道的领域,而“未知”就极有可能酝酿着“颠覆”。
与盲人摸象相伴的,总有“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是指人们总是爱用我们已知的熟悉的东西类比我们未知的、陌生的客体。然而正因为“未知”,这样做的风险极大。
以光的本质之争为例。三百年来,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与以麦克斯韦为首的波动说争斗不息,发现各自都有挑战对方的利剑,也有落寞时最终的堡垒,各自都有优势与弱点,最终还是握手言和,统一于“波粒二象”的旗帜之下。
“张冠李戴”得以受到广泛欢迎,就在于它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类比,以勾画出我们直观可感的图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难以捉摸的客体。然而客体终归有其自身的属性,我们不能将其完全视为类比它的事物;甚至有些时候,客体的秉性是我们决不可能想象的,与我们生活的宏观世界毫无交集,致使世界观上的颠覆,比如量子这个精灵般的概念。因而我们必须划清两者的界限,允许借助类比来思考,但必须从本质上注意并认识到客体的迥异。
“盲人摸象”与“张冠李戴”不失为两种好方法,但各有各的局限性,不禁让我陷入了对科学理论深深地怀疑与思索中去。
人格化的重要性
昨晚看了一部电影,名曰《孔子》。
孔子的经历绝不是寥寥几句便可以叙述得完的,显然电影也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我看完以后,仍然觉得有全身透透,心怡身静的美妙感觉。
原因就在于,当孔子这个为人景仰,受人膜拜的形象,被搬上了银幕,被人格化了以后,他就不再是一幅画,一尊雕像,课文里的一个名字了,他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了。要知道,以前我所碰到的,无不是一句句说辞,一句句赞美、歌颂的话,简直一个圣人。什么是圣人?在我小的时候看来,不就是神吗?不就是弃了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那和我们凡人的生活有何交集呢?我们这些小孩子,丝毫不能接受这些,相反有时还心生厌恶。
真正让我开始喜欢上孔子这个人物的时候,还是语文课上讲《季氏将伐颛臾》,讲到孔子也会发脾气,也会有各种情感变化,我才慢慢开始觉得孔子离我近了,离我的生活近了,不再是高悬于天,高悬于人们脑海中那个金光闪闪的名字了。
还有毛泽东,我今天午一口气读完了毛泽东自传,不长。我才发现原来毛泽东也和父母吵架,而且还曾离家出走!多么有意思啊!他不再是挂在城门上的那个呆板的形象了,而展现出了更真实的一面。
我们现在的人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当我们为伟人歌功颂德的时候,是否抹去了他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鲜活的特点?呆板,严肃的人如何叫人容易接受?一味的歌颂而不能透露更多的轶事、细节,是否会让效果适得其反?
我们为什么要创造上帝?(10 月 26 日)
我们为什么要创造上帝呢?其实这句话有点问题。作为唯物者,本不信上帝,也就无从说“我们”;然而作为唯心者,上帝本就存在,何谈“我创造”?
撇开这句话的形式,单从内容上理解,我们来着重探讨一下:为什么唯心主义(客观)要引入一个上帝的存在?
这当然会有种种不同的答案。我们先从封建统治者角度说起。君主引入神,是企图用神这个至高无上,不容触动的概念来镇压、震慑百姓——即被统治阶级。他们以此——就像如今政府用法律来规定自身统治的合理性(当然本质上是不同的)。
我们把这种上帝称为统治上帝。当然,这种上帝只能用来哄骗愚昧无知的人民。这便引出了我们的第二种上帝——“全能上帝”。它的引入是为了解释人们无法回答的问题。譬如对于电现象,有电母;对于风,则有风婆婆。
即便在这些疑惑得到解决以后,仍然会有新的神出现。牛顿体系中的第一推动,就是这样的典型。
在“全能上帝”不断发展以后,产生了这样的,除了解惑以外,还有慰藉心灵,寻求心灵寄托的功能。这便是“宗教上帝”,显然比“全能上帝”更全能。它不仅带来了理性,更多地填补了人的心灵伤口。
因为统治、解惑、宽慰的需要,人们创造了三种上帝,其重要性渐进增长。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工人于水火,可以剥夺统治上帝;科学理论可以推翻理性上帝;但是,无论用什么办法,采取怎样的强迫手段,也无法让人停止对感性上帝的崇拜。
“联想”的妙趣(10 月 30 日)
此处之联想非一般意义,而实为联合联想。何为联合联想?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联系将联系双方记忆住。但一般来说,如果单单撇开联系,单单记忆其中的任一方,都非常困难。
以唱歌为例。当你学唱一首歌的时候,是否单独地把词和曲记住?当然不会,往往都是和着曲子一遍遍哼,因而有时你并不是直接记住那词,而是借助那词的旋律,有些旋律。则是记住那词。
然而我们最根本的记忆是什么呢?我认为,有词也有曲。为什么有些歌高潮这么容易记住?正是因为其旋律耳目一新,既然旋律易记,歌词更自然记下了,何况有些歌词更朗朗上口。
事实上,当我们从歌词源记忆出发得到旋律,或从旋律出发得到歌词,这之间形成的联系,则是我们时常忽略的一种记忆。我们有意无意地捕捉并保存了词曲之间特定的一种对应信息,这是我们从词记忆出发得到曲所必须借助的。我们为什么会倾向于这种看似更为繁杂的记忆方式呢?一定是它更容易了!
可见,联合记忆是多么重要和有益。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凭借这种方法。例如语言中字形和字音的联系,我们可以因声知形,也可以因形知声,看见一个生僻字,我们最想知道它念什么,发什么音;而听见一个陌生词的时候,最想知道它怎么写。这就是我们大脑习惯于联合记忆的反映啊!
仍以汉字举例。一篇由汉字写成的短诗,与另一篇同等长度的无意义字符组合,我们更容易记住哪个?显然是前者。因为从形式上而言,二者并无差异。都是一些笔画组成的图案,也各有各特定的发音。但从内容而言,二者便大不同了。记背古诗,我们都从意思上理解,从而记忆、记背无意义字符,只能依赖纯死记。对于外国人来说,二者就一样了,因为他们不理解意义。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也很少有从意义出发的,因而他们的记忆,纯粹是一种无意义的音节重复。(大多通过反复朗诵记忆)
从形式和内容上,我们都看到了联合记忆的威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唤醒更强有力的记忆。字图结合便是其中的一种。由它导出的思维导图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联合记忆应是脑的一种基本属性,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排斥处理无逻辑材料,同样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比肩的优势。
人的社会化生命(10 月 31 日)
人跻身于人类社会中,本身的生命就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但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很简单。所有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享受来自社会的供给,使用来自社会的资源和服务。每个人都被社会这张大网紧紧联系着,谁能脱离之?没有人能做到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生活,而事实上,脱离了社会,根本谈不上人这一说法。
因而,我们得出,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由社会供养起来的,直接或间接地。因而,任何人生命的丧失,对于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或轻或重而已。这可以通过这些人对社会的价值贡献来衡量。甚至,有些人的死亡,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利。
因而,我十分鄙视那些经受不住挫折而只想寻死的人。如果他们的生命,完全是个人的,那么死了就死了,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有些人,他们做不到独立社会而存在(事实上是所有人),他们不但无视亲人、朋友甚至无视社会。社会为这个人创造了优良的物质条件,供其吃穿,其自身却自暴自弃,辜负了社会的养育。
更有甚者,非但不知回报社会,反而与社会为敌,报复社会,此类人应必急杀之,不容姑息。
反过来,人如果脱离了社会,同样也不能称之为是个人。譬如狼孩,只是有人的躯壳,却散发出狼的习性,与社会完全阻隔,无法称之为人。
东晋陶渊明,独善其身,超凡脱俗,我无法言其是非,但我特别赞同蒙田的那句话:“一个人,就算多么清高,关起门来与社会断绝联系,我们也不能称其有美德。”
总之,人与社会是无法分割的一体,人自产生以来,骨子里就有深深的社会性。
自学自思自行之(11 月 27 日)
“求人不如求己”,我愈来愈觉得这句话的内在价值无穷。
有太多问题,我遇到的、想到的,并不能同他人交流。因为他人要么无法理解,要么不感兴趣,只有靠自己广泛阅读、深入思考才能获得新知。
正是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因而每个人的经历截然不同,自然各人有各人的困难,各人就得想各人的办法。因而自学自思自行之对于我来说就非常关键,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如此。
自学
学分两种,凭借实践的直接认识活动或是通过书本的间接认识活动。作为学生,我们无法参与大量的直接学习活动,因为那样效率过低,虽然间接学习存在直观性不强,印象不深的弊端,但配合交叉参照与广泛借鉴、深入思考,适当练习,就可以达到彻底理解与高效吸收的结果。
有些内容,老师是无法教给你的,囿于教学大纲,它们被排除在外。但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出发,这些内容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恰巧这时你心中对课内知识疑云重重的话,那么不妨学学这些被“强制隔离”的知识吧。因为这些知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而联系就意味着触类旁通的可能,知道的多并不会更困难,反而会与原有知识互相作用,相互促进而增进理解。
自思
从问题来讲,正如前所说,每个人的问题都是特殊的,从这一点说,你就是你本身问题的主人。除你之外别人不会想它,甚至想不到它;同样,除你之外别人也解决它,因而无论在什么意义上,这问题都是并且只是属于你自己的。从能力来说,自己问题的解决如果单纯依赖于别人的时候,它的解决根本对你起不到任何影响。你的能力根本没有体现,你是在被动地接触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问题,我们必然要深入思考,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思之弥细,得之愈真。主动地思考,独立地思考将会不断活跃你的大脑,使你的潜力获得充分的开发。思考是人与其他事物本质的区别,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彻底地思考、探索、追求真理呢?
自行
经历认识、处理,不得不谈实践了。化主观为客观,这样你的想法就可以物质的、稳定的保存下来了。我们长大了,自然而然要能够自己承担一些事务了。但我们生来畏惧困难,害怕承担责任,不愿做最辛苦的活。我们要克服这些情绪。有些事情必须要你来完成,甚至是独自完成。不要想着逃避走捷径,与其烦恼于心,不如付诸于行,着手去做可以平复一千次空想的担忧。
自学、自思、自行之,我也在努力实现,比起任何人,我一千倍一万倍的相信自身,因为我可以改变我自己。既然要相信自己,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自学自思自行之当是不二的信条。
《信息简史》书隙碎念
- 物质,能量,信息是宇宙中的三位一体
- 物质中已知的基本粒子可以信息化,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一种信息转换为另一种信息的编码。解码规则
- “为了克服歧义和进行纠错而引入额外的信息例如区分 B、D,B-Boy,D-Dog.
- 修饰性语言、上下文。
- 推测能力。冗余信息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下、信息丢失的情况下找回信息。-> 联系《How Langwage Works》
- 信息的精炼->文言文,网络缩略语。(我们可以在日常语言和书面语言,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进行对比,随机抽去其中等比例的字数)
- 信息的整理【扩、缩,按顺序排列(连词成句)】
- “可用的符号越少,为表示出给定信息量所需传递的符号数就得越多”
- “有意义的声音流是通信的实质内容”
- 声音的信息意义对于人来说比光更重要
- “人对声音的反应比光更迅速”
- 连续量和离散量的迥异区别。离散量的间隙小于人感官或是任何测量仪器的分辨率时,就成了我们人脑中连续这一最基本的原始印象。
- 但声音的弊端在于其会消逝,无法流传下来,而光可以。光依赖于物质的排列组合,当光重新映照时,信息被重新拾回。
- “利用”符号来替代实物,进而用符号来替代符号。”
- 文字演进
象形文字 表意文字 语标文字 书写形象 书写意象 书写字词 表示口语 表示实物 - 文字易于规范但口语难于规范
- “汉字是一种极端个案,符号集最庞大,单个符号意义也最丰富”
- “字母文字是所有文字系统中最为简化的,最具颠覆性的东西。”
- “他们不会思考事物的本质,只能理解各种具体事物“
- 形式化 <- 脱离经验 《Orality and Literacy》
- “从词到物,从物到词”
- 日日更新的词语,为赶上这变化,释义被喻为瞄准移动靶。
- “词汇是对共同经验的一种量度”
- 从词汇被最终收入词典,以词条的形式固定下来时,词汇被“认可”。而认可关键在于共同的使用者。
- “语言的歧义和不当隐喻肯定不是源于事物本身,而应是源于蹩脚的符号选择。”
- 将其归咎于符号,着实,一套科学合理的符号系统确实帮助思想。
配角(12 月 16 日)
今年排小品,摊上一个配角。
说实话,我不甘心演配角,自认为有一定表演天赋与模仿天赋,当然对一个仅说几句话的配角不中意。
然而其实给我配角任务亦不妨。如果主角演得好,我自拜下风。若是演不好,何必闲着我不用呢?
这同样容易招来别人为我的惋惜或抱屈,但我不予理睬,不能让别人来左右我的思想。
其实配角也可以深挖下去,没有大量台词,也可以有细节诸如动作、表情仔细捉摸。
再换句话说,我这配角也挺有戏的,比另两个好,当然这是他话。
毕竟大家都有表现欲,牺牲牺牲亦无妨。
心情日记
《遐思笔记》应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难得写写心情日记。主要是这几日的心情跌宕起伏,煞为有趣。
悲—极悲——兴奋——极兴奋。
悲很简单,就是因为前两日小品配角问题。
极悲呢,昨天下午得知报考中科大少年班被内部枪毙。学校的自私与被逼无奈实在不想多提。平时和蔼的老师也深藏一副嘴脸。
然而此事也给我一个教训,机会是得自己努力争取的、其实自从报名交上去后,如泥牛如海,杳无音信。而在网上注意到报名时间截止,早已发现蹊跷却未多过问在意,而是以早早做着白日梦。
借校艺术节,我得到了与旧友 ccc 交流机会,并从她哪里获得了极有价值的信息。同智者的交流次数还是太广。
这便是兴奋来源之一。另外少不了母亲安慰,但真正使我内心平静下来的还是《大数学家》一书,说实在,从前一直不太相信数学史作家功力,主要曾经买过一本《数学史》,行文极不佳,让人看了无味。当然不乏看到莫里斯·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但心中成见仍挥之不去。
着实,《大数学家》让我收获很多。我刚把他从老师那里拿来的时候,并不抱太多获取新知的原望,而是抱着放松消遣心态,(因为当时心悲)没想到这作者文笔极佳,再加上扩充的信息量,真令人欣慰。
将兴奋升华为极兴奋还要说今天下午的交化节。先是去了图书交流市场,人群拥挤,晚来一步,好书似已淘走,无奈,伫首张望,人挤出,慌忙涌入,紧贴桌,不敢动。
说笑着把人群缓移比作胞质环流,有人欲左我欲右比作王车易位。异想天开马行空,自己都被想象力折服。
虽说后下手,但也捡了大漏。一本物理竞赛指导书解了燃眉之急。后又前往免费区,拾得数本文科图册+导学导练 3-4+研究性学习外加一张光辉岁月歌词。
一日欣喜本到此结束,谁知双喜临门。同日知识竞赛本想报名参加,又以为觅书过久而早已落幕。未曾料、恰其收摊之际、上前一问,竟答应准允、赶上末班车、后全对过一轮、开挂跳过二轮,直奔末轮决赛。
决赛抢答形式。天文乃启蒙爱好,若干知识仍记忆犹新,再加上敢抢,反应迅速连拔胜筹,终以绝对优势夺冠。附拍照留念。
值得一提的趣事是,那冠军奖品本是 ccc 心上之物。谁知其心一动告于我,令我参加而夺冠抢走其到手宝贝,煞是趣味。
创客日记 [2]
10.2 如何判断一个高速旋转陀螺的转向?(禁止接触)[M] 10.28 请证明动能是标量。[M] 10.29 [关于非惯性系能量不守恒] [M] 10.30 请证明两平行直线确定唯一平面 [J] 11.3 仅用圆规将一圆四等分[M,摘于初中数学书] 11.4 什么器官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都没有?[M] 11.5 [一道博弈论题] [Z,引于他处] 11.6 CO 的结构式?[Z] 11.7 H₂SO₄的结构式 [Z] 11.17 设置停车场须考虑的问题[M] 11.18 解释滑轮(轻)两端轻绳拉力相等。[M] 11.19 [九宫格问题] [M] 11.20 [五道英语题] [H] 11.25 [一道物理题] [M] 11.26 [传送带上的能量守恒] -> 相对论 [M] 11.27 [功能问题] [X] 11.28 [证明椭圆的光学性质] [Z] 11.30 [VB 顺序结构] 知秒求年/同/日 [W] 12.1 [VB 选择结构] 三数排序 [W] 12.2 [VB 循环结构] 阶乘 [函数体] [W] 12,3 [相对论] 爱因斯坦光钟 [WCX] 12.4 设计一把剪刀的注意事项 [M] 12.5 生物光合作用 [摘自《王后雄》X] 12.12 一道数学题简解 [WJ] 12.14 哈迪-温伯格平衡 [ZY] 12.15 证明豌豆基因纯种性 [M] 12.16 [概率与抽奖问题] [X] 12.17 证明圆面积公式为 S=πr²(已知π=c/2r)[J] 12.18 [英语语法]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