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友情的记忆基础

2018-06-12 · 1904字 · 7分钟

前言

到各位想必也都看,遐六已经写脱了,来到了这完全空白的世界,若是记笔记的话,我更偏爱这种无线的板式,它给人一种自由的感觉,可以肆意作图勾线标箭头。然而要是写作,我更习惯在有线纸上写,也许仅仅就是习惯吧。

因而在那天写满之际,我有点烦躁——距离暑假还有一个多月,照我一学年换一本的惯例,离这期限尚早。但我又不太情愿像遐四那样加纸另页写,也不想写在这里。熬一熬吧怕是要熬出毛病,最终还是将就于此了。

其实仔细想想,唯有遐四和遐五是记了一整学年的事,这也不是因袭成例。而是确实写在卷首主旨里的,为的就是纪念接下来的一年。这两本也尤为正式,内容打上了鲜明的时间烙印,自始至终作为一个时段思想、心态的忠实记录,远比遐二、三中天马行空的漫笔要厚重。我其实曾打算把遐思改名为笃思或沉思,但都觉得不好听而舍弃了。可能我本性不喜欢这种深沉阴郁的风格吧。

因而死磕一年换一本的传统没太大意义,但因为上了这么久的学,身心变化的周期似是已同学业的周期拟合,此时由于本子写完而强行跳入下一阶段反而显得生硬。不妨在此稍加休整,查漏补缺,给遐六一个漂亮的收尾。

我在此坦白,这一年以来关于情感、记忆的一切讨论都与我对她的喜欢密切相关,关于语言、认识的一切讨论都源于我的数学学习历程。

正如我之前说过的,当我在一段历程中毫无收获时,只能臆想一些道理,最好是用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来解释我的损失好减轻我的痛苦。但现实永远会在比“解释”更为强大,于是减轻痛苦无望,往往只是消磨时间,借助时间冲淡当时的感受罢了。

好在还有这些“受情伤”后的副产品,其中有些不错的想法甚至可能与心理学上的学术观点不谋而合,这令我欣慰。当然我还没有准备系统地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需要我审视的知识已经够多了,何不为生活中的灵感留一些自由空间呢?

我的此类文章,几乎都是从我受情伤之后抱有的一两句执念中添油加醋而得的。可能其中有一些逻辑(正是我想构造的),但前因后果免不了一厢情愿。可是文章中的主观因素,受到所谓出于严谨需要而进行学术写作训练影响,变得空洞乏味。我决心这篇文章用对话体来写。

——通过这篇大章你又想表达什么呢?

过去一年,我其实一直喜欢着一个女孩,哪怕近半年来已音讯隔绝,我仍不住的回忆那暧昧的几周和几个美好的思索瞬间。我苦于为何无法博得其芳心,或退一步至少能保持友谊。中间什么事都没发生她就屏蔽了我,我很苦恼。我觉得作为一个求爱的男生,我做的没有任何不妥,唯一的原因只能出在她的男友身上。

——关于这一点你很激动啊。

没错。根据自身的切身经历以及周围人所经历的种种,我的执念就是高中的一切恋爱都很荒谬,它太理想太天真。所以我满心希望她与她男友的分手。

——于是你就可以趁虚而入了?

是。尽管这个想法很卑劣。我觉得她呵护她所谓的爱情,只是在逃避现实罢了,是幼稚和天真。当然又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这又使我同情,让我对她充满爱意并试图将她从那种沮丧中挽救回来。

——然而这全是你的臆测。

没错,我对她的占有欲太强了,以至于认为阻止我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可能是我许久没有遇上爱情,心理不平衡让我有此病态的想法。

——在你一番激烈的牢骚之后,回到原题,你想说明什么呢?

理性地讲,在我当前无法胜过她男友的情况下,我设想如果她并未有此感情基础,我们同时遇见她并一决高下的情形,谁能博取芳心。遗憾的是我对他一无所知,只能退而求其次谈论她之前的感情基础究竟在多大程度下维系着她的爱情。

——这仍然不可能。

没错。于是我只能从自身经验出发看自己的感情与记忆的联系。而在我所有的友情里,三巨头显然是最重要的是什么维系了我们的友谊呢?我想了想,无非是分享青春。其实质是信仰一个共同的模因:三巨头。

也许其他二位巨头不愿意这样分析我们友谊,但在我看来任何一段深厚的关系,双方或多方都并不只看见关系中的个人,而是视之为一个整体,其中有他们的共同记忆、共同感情与共同信仰。这些内容超越了个人特质,换句话说,个人特质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所做的事有何意义。

至于三巨头这个词,最先只是因为我们仨恰好是班里成绩最好的三个男生,被这样并列起来,觉得很得意也就这样称呼了。这是一切的肇始,可以说这个名词一直以来成为一种象征,象征三人的友谊,它使人相信这个词所承载的感情,有改变信念的力量。

因为开始的时候,我和 F 的关系不如 C 那么亲密——其实现在也大致如此(就算已几乎一致也难逃这种心理遗留)可以说两人其实没啥交情。没有三巨头这个名词提供的心理暗示就没有两人认识的契机。至少在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唯名者,各种“名”都能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后,人们能够维系的亲密关系是有限的,人们不愿结成新的关系也无力维系它们。原先的关系,特别是其中自己珍视的关系,都足够了。一切人际的大变更都与生活上的变动有关,而作为学生,这种变动只有升学或转学。

人们在有限的过去将时间分享给过去的友谊,必然要肯定之并深爱之,一来你们间有更深的默契,更熟悉彼此的气息,二来出于记忆的惯性(当然除此以外也无他人可求)在遇到不同的事期待分享时总先想到这些友人。所以在交际这方面人是被动的,要是人人都自给自足,哪还有新关系的出现呢?

返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风沐面,若水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