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老家,百无聊赖,遂捧一哲学小册子坐躺在老家的门口。
这是叔叔造的新房子,如今也有模有样了。不到一年的工夫,一座三层半的小楼拔地而起,我坐在门口,看着叔叔雇来的小工站在用人字梯和木板搭起的简陋的桥上,往毛坯的天花板上涂抹白胶。
仅仅两块铁片似的板,在小工的股掌间配合的轻松如意,他舀起一块白胶,用铁板交替着刮切,白胶立马变成了一团浑圆的白球,除去香味,活像一个砧板上未蘸芝麻的麻糍球,小工继续用铁片擦着白球,只从上面蹭下一层薄薄的脂,斜着涂在了天花板面上,涂上的地方立马有明显的凹凸,小工又仔细的地又刮了几道,新刮上的就立马和原有的融为一体了。
刮完一块区域后,小工又简单的切磋两下,白球正腾挪着它的位置,便ber的一声落回了它的大桶,小工拎起桶,往桥的另一侧挪了几步,又弯下腰,再舀出一颗白球来。
就这样不知重复了多少遍,我没看出涂层是否增厚,但板面确乎越抹越亮了,眼前的小工涂墙,虽不及米开朗琪罗为西敏寺画穹顶画,但他们不都一样抬头,仰望着他们的杰作吗?
我确实被小工灵巧的手法惊讶到了.然而他的能耐一定远不止这些,光涂墙一项就值得我赞叹了。
涂墙这件事,可以说是非常形而下了,我突然感觉到形而下的魅力,也不觉它们无用而乏味了。
也就在前两天,和阿舅聊起未来的理想时,他说:“其实我觉得,数学还是要拿出来应用于实际生活时,才能发挥它的价值,不过我还是挺支持你以后走纯数学道路的理想的.”
我不知从何时开始,(应该是自接触数学以后吧)就逐渐热爱起形而上的知识,热衷于归纳性的理论,因为它统一、抽象,具有普适性,有一种处于浑元未尝特化下行的朦胧美。倘若加以应用,便会破坏它的整体美。
其实我并不是反对应用,并非不追求实用价值,我只是想思考一个广而深的理论,它能涵盖尽量多的东西,并成为持续发光发热的能量池。我对形而下的事物不会太在乎,即便它们确实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它们流于具体了,而且我觉得广而涵之的理论,其意义远大于一个具体精细的用具。
形而上透露的,更多是深层的奥秘,我不愿止步于形而下之器,但我不排斥形而下,只不过我更愿追求,更向往形而上罢了。
后记
对形而上的执迷,使我过去始终过着一种抽象的生活。当这种抽象生活的空虚超过了对我的充实以后,我便放弃了这种生活。从此往后,形而上的归形而上,生活归生活。我们并非不能过这种生活,只是当我们认真地考察了生活的各种可能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那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