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搁笔近半月。
近日读完几本校图书馆的旧书,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学生科普读物丛书。本是抱着读读看的心理,可谁知有无限趣味。
我一直对中国作者抱有成见,认为他们不如外国,所以现在购书基本寻外国名著(非文学),不知大伙是否都有这种想法。
尤其作为科普作品,我见过写得最好的是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 虽然他也是中国人,其次是 James Gleick 的《信息简史》。也许我还有所谓年代的歧视在里面,我竟没有想到上世纪还有这么文笔生动的科普作家,而在此之前我都认为他们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但鲜有如此生动的。
因而我在看了《上帝是谁》这本书后,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内容上他分微观、宏观、人脑与意识、宇宙本原问题,而非以往总是扯上量子的陈词滥调,尤为可贵的是,他居然利用一些普遍规律连结了这几个部分,让我非常惊讶。
20 多年前的书对我仍然有启发价值,且正对上了我现在最常思考、最为感兴趣的问题,我一连几天都在庆幸自己的幸运。而且我也慢慢纠正了自己歧视本土作者的倾向直至对中华文化的低估。
二
前述提到我对中华文化的低估,这又要说到我看到的另一本书对我的影响 ——《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这本书也是一套丛书中的一本,与前文中的《上帝是谁》有些类似,我最初并没有刻意想从书中获得些什么,而读之下去,慢慢欣喜起来。
就如我现在最喜欢的节目 TED 所宣传的口号一样,Idea worth spreading。对于学习者来说,一样事物的价值要么体现为其具有的庞大的信息量,要么体现为其所传递的新颖的观点。《上帝是堆》是前者,而《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是后者(至少对于我来说)。
作者带领我们领略了这个从近代开始被误解和冷落的中华传统科学思想。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自发端以来,就是一条迥然不同于西方科学思想的道路。它以直观体悟为特点,取得了不朽的成就、而当代的世界乃至国内知识分子,都普遍采取了西方形式逻辑的思想方法。书中对比了两种思想方法各自长短之处,我受益匪浅。
受形式思维冲击的我们,确实有许多误解老祖宗的地方。比如对用《易经》占卜迷信一说。《易经》其实是蕴涵博大智慧的,可惜我们不光用错,还骂它是糟粕。在技术方面,传统思想确实有局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同它的决裂;相反,传统文化在宇宙论、人与自然观上反而具有优越性,我们不应被“欧美化”了。中国社会当今的浮躁应归因为在传统思想继承上的断层以及对阅读的忽视。
不应绝对否定我们的传统思想,我们连接触它都做不到,何谈评判呢?
三
对传统思想的重新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之后借阅《易经》。
《易经》这件宝物,千人千面(我妄自为这成语添加新意思)。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极复杂又极有趣的符号系统。天地人三爻,区区八卦,竟能涵盖宇宙的万物(一切现象)。正如神经元那样,对系统的复杂性来说,组织比数目的贡献更大。而八卦之间的组织关联,又很好的由六十四卦体现出来。要说伏羲是发现宇宙本原精髓的重大一步,那么文王周公父子则是对演化、对系统探索的一次成功尝试。
卦象系统似乎具备了一种数学系统的特点,它简洁、高度抽象,又有一种极强的整体性,就像小时候收集卡片,偏偏有一张买不到(商家的把戏),会感觉很有不完整之感,卦象系统也是如此,少了哪一卦,你都可以从剩余的卦中发现并重推出这一卦。而且更有趣且惊人的是,任何一卦抽出来,便具备这个系统的特征。
卦象系统能否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被推广应用于数学或其他学科呢?这是我的一个想法。我一直以来有个疑问、各学科如此发展的当代,会不会有一天存在符号枯竭的情况呢?自学微积分的经历让我体会到符号对人掌握概念的重要性。舅舅曾对我说:“微积分其实并不难,关键是理解并熟悉符号。”而曾死守牛顿符号体系的英国科学发展竟一度落后于欧陆的历史教训更加让我明白符号之重要性,我很愿意探索符号学的道路,也因为符号的那种抽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