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文思阻涩,心郁结不化。
我近三月未动笔的主动性的论文章只能写出两页,颇为自责。是日久渐高还是本身材料不多?我感到困惑。
近而刷完暑假作业,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想写文章,也没有灵感,甚感烦躁。
昨天班里开生日会,我还应歌跳了一段舞,满头大汗。但据说有一位神秘嘉宾未出现,是化学老师的儿子。
结果今天老师儿子来了,大家要为他重新开一次生日会。颠来倒去,小孩急着要吃蛋糕,竟哭了起来。
我忽然想起这小孩的悲惨身世起来。他的父亲前不久刚刚去世。如此年纪尚小的小孩,早早经历了亲人的去世。死亡,意味着什么?人的死亡不像物品的毁坏,处在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巨变深刻影响与其相关的人。一个网点的破坏,使整张大网受到巨大震动。
人是情感动物,其行为受情绪的深刻影响,亲人的存在,给了我们家的归属感,给了我们情感的寄托。家并非需要一间房子,家是你处在一定的关系中,家的一员离去了,家便不完整了,这是难以修补的。
死亡的可怖并不在于死亡本身,而是死亡之后生者的痛苦。关系的终止、切断,余波是巨大的。这是不可逆的,情感寄托是不可替代重建的。
每每遇到悲惨的事,都会黯然神伤。总是在电视上看见“温州的动车事故”“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杭州公交车纵火案”,但也总觉得离我遥不可及。直到母亲熟人的妻儿车祸身亡,同学母亲患癌去世,才对死亡有着某种震讶。而如今又得知老师的丈夫去世,心中更蒙上一丝阴影。
为何生命如此脆弱,而不幸又常常发生在幸福的家庭?老师的丈夫其实早罹患重症,而老师却愈发坚强,自己更还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人摆脱困苦,里里外外怎么看都是个乐观的人,而这悲的经历愈发衬托出这乐观的可贵。
于是一切疑问的解决了,老师也差不多与我们父母同龄,而小孩还不如我们弟弟妹妹大,这必是身体上的缘故。普天下的母亲们,谁不曾是娇羞的少女?命运的磨砺让她们变得将就,对自己马马虎虎。直到生出劳丁般的老趼,冒出砧板上刀划般的皱纹。
每一个母亲都这样被生活磨成了女汉子,可知她们也有她们的青春,她们的浪漫,而这一切都随时间流逝了。
人到中年,压力最大,青春活力不在,更年期到来。工作热情衰减,牢骚变多。上有老人,下有愈来愈叛逆的子女,更且这些子女与他们的共同语言愈来愈少,他们的交谈,与最亲近的之间的交谈都因我们之间的隔阂而变得不再可能。他们拥有与我们交谈的强烈欲望,而这往往被我们无声地拒绝了。
我们开始嫌弃他们。嫌弃他们一问三不知,可嫌弃他们耳朵开始背了,嫌弃他们在我们看来毫无意义的娱乐话云,浪费时间。可他们嫌弃过我们吗?从襁褓中起,我们就是他们心中永远独特而唯一的珍宝,而我们那些对父母的景仰与钦佩早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