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翻译记

2018-11-11 · 606字 · 3分钟

翻译讲求信雅达(严复),但这三者是有机整体,不可偏废,一味求信,这是机器就能做到的,主要就字译字,鲜有融会贯通。从译文能一窥见底,甚至能猜出原文来。鉴于国人的务实精神,多犯此戒。一味求雅不单可以是翻译的毛病,矫揉造作形容的就是平日讲话作文、遣词造句的“雅病”. 达在我看来是一种和谐的整体状态,讲求形式与内容的调和,语言的通达,思想境界之旷达。唯有前二者做到,才有可能。因而就不存在什么一味求达的说法。

当下的翻译观,都趋于中庸,我觉得这十分中肯。除了具体文本具体分析外,翻译的原则就是语言的合理转化,文本字面的转化不消说,现在则更为注重语境,语性之转化,好比国礼熊猫定居国外,仍需模拟巴蜀气候以适生存,道理自明。其实译界研究、争论不断,无非是就这一层环境问题各抒己见。再说一遍,字面之转译是表层的,如同一物多名,只需识记罢了。但何时采用何种转译离不开语库这一大环境。

我对语性转译的观点总结如下:

  1. 在对源语言与目标语的能力上,后者更重要
  2. 译文应采用目标语语法 (所为形式统一,汉字就得写汉语),但精神上要保留原语言风俗。
  3. 宁顺而不信。服务读者,屈就作者。倘若欲不屈就作者,读者须自学语言。

即,我所谈的翻译观,都视读者为懒人,它们不愿或无能查阅原文,又要欲从我处尽求其知,我只能尽力嚼碎哺育他们;倘若嫌弃,则自为食矣。

其实译者的最高成就是读者意识不到其存在,这也是所有媒介的最高成就,所谓润物细无声。

彼时有一项翻译某本数学书(大概是 Bourbaki 的数学史)的计划,一为学用LATEX排版,二为学翻译,亲身体验翻译辛苦,三为借翻译一本尚未有中译本的数学书纪念我对数学的情谊。

此事不了了之。

返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风沐面,若水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