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谈信仰的崩坏

2016-11-19 · 1738字 · 6分钟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却也多少动摇了正统的根基,正统的消褪致使相对主义潜入哲学的深底,谋运着颠颓。

中国怕是做的更为彻底,绵延两千余年的儒家正统竟在短短三代人之内断然无影。信仰就像过山车一样,折腾着生活与社会。

我曾翻过一本书的目录,大意是当代哲学如何没落,许多人鼓吹着哲学消解论,另一些则认为哲学的发展向具体化前进,把握整体的层面哲学将不复存在。当代哲学并未出现正统思想。

而科学的发展也极为相似,我以前曾多次提及,不赘言。文学亦是如此,尤以诗为例,五四诗以来,从文评家口中“不知所云”的朦胧诗,到“不及大义”的废话体、梨花体,到审丑主义的“垃圾诗”、“粪便文化”;再者如艺术领域,以画为例,印象主义以来,立体主义,后印象主义,德国表现主义,野兽主义,到一幅幅毫无美感随机线条,甚至空白,政治方面则由精英主义转变为民粹主义,一切似乎都处于一种向下的堕落进程中。

我试着为这现象找一个理由——这是一场民粹主义的反动,从思想萌芽,经历了各种具体领域的渗透后,最终在哲学与思维这个核心处引发爆炸。

正统被推翻后,本应是正统内容的更迭,但因没有其他的内容为继,或曰新的正统内容便是没有正统,于是乎正统从形式上也被宣判了死刑。正统倒坍之日便是相对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平权赋予了所有人同样的权利,因而有权威之处便有更为强大的反动势力,社会被负面力量笼罩,这种平权的特点,不是填补一切低洼,而是削平一切高山。

正统的倒坍,人人都可为标准的制定者,人人都可按自身的规则行事,反动被视为基本权利,哪怕高明的人心里不以为然,也不得不屈从于庸众——思想界的民粹主义。因而因为低洼的存在,他们不得不放弃高山,社会以极其拖沓的脚步发展,因为不得不顾及掉队的人,哪怕它们是人渣。

这种反动大概还缘于对等级制度的痛恨,但是承受不幸的人的怨恨不恰当的发泄,会致使更多的人遭受不幸,然而不合理发泄的人不是大多数,正是那些极少的“老鼠屎”。它们的存在经过民粹主义的放大,将成为一股引发灾难的狂澜。

那些庸俗的人群追捧空白主义、颓废主义,资本的逐利性便托着他们占据主流,于是民粹主义遍地开花。忽想起纳什的均衡理论,颇有讽刺当下的味道。

于是我明白了传统文学老师关于精英与庸众的论述,不禁悲矣。

因而结论就是正统丧失,信仰也丧失(因为信仰自由,因此信仰便失去了唯一性即正统性),民粹主义壮大,欲望与资本加速这一过程,完美的衔接上了这个恶性循环。

二、相对主义悖论

还有一种具有相对主义意味的事物——免责声明,在发表任何大胆的或可能有冒犯性的观念之前先做一个免责声明,以表明中立的立场或秉正的头脑,有时这可理解为学术的严谨,但有时就不得不怀疑这种行为背后的心态——受潜伏在黑暗处的“喷子”的威慑,又有担负社会责任希望站住来发声,这种担忧与积极的杂糅,使得他们无法以自然的姿态发表见解,而总是惴惴不安,这种心态能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影响到读者,读者必然也是不痛快的,于是思想传播的效率骤降。

于是一方面反智的信息大行天下,进步的思想却举步维艰。最后,理性之音消沉下去。如同文字狱,如同黑暗森林。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拘谨,也不意味着失掉严谨和谦虚,毕竟哲人有言在先:“如果一个人从没有说错话,那么他一定是什么也没说。”一个人采用了某个观点,这个观点的盲区会同时出现。

相对主义的矛盾就在于:

  1. 是否存在唯一的真理 若为真,则所有其他真的命题必然与这个唯一的真理一致,这一真理便成了逻辑世界的标尺与通货。

  2. 如何区分真理和谬误,进一步地,如何判断这种区分法的正误性 该问题不具备有限性,因为对 2 本身还可以无止境地施加 2,这个问题不是平坦的,而是升阶的,而且人类没有处理无穷阶命题的能力。

  3. 如何处理权威与标准 没有什么言论是脱离人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评判这些言论标准的是脱离人的。哪怕客观真的存在,当它一进入思维后便不可避免的染上了主观色彩并使之失真,如何判定哪些言论失真率低,是否应该相信权威。

相对主义绝非错误,它们的初衷在于对真理更深的思索,但流俗把握不准或恶意曲解,受其荼毒。

再次印证了没有客观的错误只有主观的恶意。

我一直把美、真排在善之前,现在想想,也许善更易把握,然而对善的判断,又须旁引真、美,岂不难哉?

「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的思想生活乍看起来深奥,但说来说去也总能说说是什么,不触问题根本,于是正确的废话说了干遍万遍,问题还是无解,倘说我从中收获到了什么,兴许就是玩弄文字的快乐吧。

呵,怎么说的如此不堪」

写一小诗以结之。

苏格拉底饮鸩
伽利略噤声
民粹保守抬头
真理新辉消融
老庄无为
孔子不作
纵横巧言
流俗耳聋
觉新灭守旧
反动掘墓
众人拾柴
一同火葬
万眼洼坑
瓜分高山
无人怜惜
集体狂欢

返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风沐面,若水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