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
红军剧团演出落幕后,革命人民饱满的热情与昂扬的斗志搅动着斯诺的脑海,顿时疑云消散。他一改前述略显平静的叙事,突然大段大段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将本书第一次带向高潮。没有什么比革命艺术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她是人类最激烈、最浓郁、最热忱、最集中爆发的情感表达。这是再恰当不过的顿悟时刻了。自此,文气就如同叩开磐石的流水,历经七十二滚拂的斗争之后,彻底地解放出来,流向大江大洋,再无阻遏。
人们可以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整部历史视为一场盛大的宣传演出,它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这种思想存在的权利,而不是为了捍卫其绝对正确性。我不敢断言,这是否可能是红军最永恒的贡献,虽然他们可能会以失败告终。已经有千百万青年农民听到了这些乳臭未干的青年传播的马克思主义,而这些青年中有成千上万人如今已经牺牲。对于这些农民而言,中国陈旧文化的禁锢再也不会那么有效。无论命运使这些红军流落到哪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他们都会强烈要求开展深刻的社会改革——农民是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这些的——而且他们将行动起来的新信念带给了穷人和被压迫者。
他们真诚并且迫切的宣传目标,就是要震撼并唤醒中国农村的亿万民众,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唤起他们的人权意识,克服儒教道教中怯懦、消极、僵化的信条,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劝导,毫无疑问有时也要敦促他们,促使他们起来为“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农村的新风貌——而斗争,为共产党期待的正义、平等、自由和富有人类尊严的生活而斗争。农民阶级在沉睡了两千年之后已经觉醒,并且逐渐站了起来,产生了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与南京方面通过的看似虔诚实则空洞的决议相比,这种力量更能促成中国大地的巨变。
这种“共产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突然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激起了伟大的梦想。这些青年“重新回到人民中间”,到他们乡村的底层,用新掌握的知识来“启发”知识贫乏的农村,“启发”生活在黑暗中的农民,争取与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建设“更加富裕的生活”。他们抱着这样的信念,更美好的世界可以创造,而且只有他们才能创造。在这个信念的鼓舞下,他们带着自己的行动方案——公社的理想——回到人民中间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他们赢得了意想不到的广泛支持。他们通过开展宣传和实际行动,将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新观念带给亿万民众。
当我待在红军中间时,经常有种奇异的感觉,仿佛在自己身边的是一群学生,他们因为某种奇异的历史安排,过着一种暴力生活,对他们而言,这种暴力生活好像比足球赛、教科书、谈恋爱这类其他国家青年主要关心的事情要重要得多。有时我甚至无法相信,就是这一批抱着坚定决心的青年,在一种思想的武装之下,竟然能够对抗南京方面浩荡的大军,与他们进行了长达 10 年的大规模战斗。这种不可思议的战斗友谊,究竟是怎么产生,怎么联结在一起的?它从哪里获得力量?或许它还没有成熟,但从根本上看仍然像一种强有力的示威,像一场青年改革运动,这又是什么原因?他们是如何向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人们阐明这种思想的合理性的?
这个时候,毛泽东开始告诉我一些他的个人经历,我夜复一夜地记述着,并逐渐认识到这不但是他个人的历史,也是关于共产主义发展历程的记录,是关于共产主义为何能够赢得千千万万青年男女拥护和支持的记录——共产主义对中国具有实际意义,适合中国国情。毛泽东的故事,我后来还会从共产党的其他许多领导人那里不断听到,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有更多的细节。我想,这该是人们想要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