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当马克思遇见孔子》这档节目占据了舆论焦点,作为一位国学爱好者和准马克思主义者(在我看来,只有一个人死了盖棺定论以后,才能被评价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接受永恒的历史检验。在此以前自认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都只能称为准马克思主义,毕竟“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说说我的观点。
孔子——代表中国传统的“圣人之学”。它提倡“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即通过个人提高道德修养,再通过经世致用一步步将其外化为社会的运行法则,实现王道乐土。
根据马克思的发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规律,圣人之学的错误就在于它根本倒置了这种决定关系。即幻想通过改变社会意识来动摇社会存在。于是我们看见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积累下大量的历史材料,佐证了一件基本事实:兴衰枯荣的历史周期律。
这一周期律,实际上是私有制条件下财产的剥夺与反剥夺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总结为“阶级社会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于是乎,共产党宣言提出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从而终结阶级斗争历史。这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终结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治久安。不同在于,圣人之学认为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在于“人心不古”,因而主张“克己复礼”。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心不古”恰恰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堕落的道德总会从腐朽的生产关系之上一再的滋生出来,同样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则会要求人们维护与之相符的道德。
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根本上不同于既往任何关于理想社会的空想,即妄图通过单纯的道德教育来改造社会。它主张首要的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改造社会,随后在这变革的生产关系之上改造人的道德。在这过程中,针对反动势力的顽抗,暴力斗争是不可放弃的(仅就肯定造反正义性这一点,是圣人之学避之不及的)
尽管从人本主义层面上说,圣人之学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诸如“民胞物与”“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无一不同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境界相仿,然而逗留于人本主义的层面,无异于阉割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使得它沦为历史上任何一个稍有觉悟(或者稍微懂得包装自己,即许一个美好的终极理想,却携带着反动的教条)的宗教一般。
马克思对早期人本主义内容的抛弃,反映了他思想的成熟。马克思主义并不致力于宣扬某种理想的彼岸愿景,而是切实的证明历史的辩证运动将会推动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这一目标。实现它的办法并不是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而是通过包括暴力手段在内的阶级斗争彻底的改变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于是在这新的生产关系之上,人们的意识形态才得以趋近于那种理想。
有些人把孔子和马克思关联起来,是用孔子去注解马克思,用马克思主义为儒教张目,意在召唤那套纲常伦理来掩盖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这不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叫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修正化。即便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一套过时的方法论,经过两千年的历史检验它已经被宣判死刑。
如果非要说这套圣人之学还有什么作用的话,它无非是满足一个个人对文史哲的热情,以及对道德情操的追求罢了。越是了解它,越是要明白它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