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科幻小说家的虚无主义自恋范本和假冒伪劣宏大叙事
代表人物:很多科幻小说家,如 lovecraft、刘慈欣
释读
冷漠的、失败主义、悲观主义、去目的论化
象征物:二向箔,来自高等智能的降维打击
将文明分级:行星级、恒星级、星系级。这种行为类似小朋友刚学会数数互相比拼谁数得更大。它认为无论科学消费主义积攒的幸福量(其实是引申为文明发展程度)多高,在宇宙看来只要它比你多一点点就能造成碾压,这种积攒幸福量的目的就瞬间失去意义。
它感受到了物理秩序的自行其是,不顾人类利益的自我中心化。即能指的自主性。
场域论:1。宇宙,文明等级比拼场,这种等级源于有机进化论中的上升性。没有法则为人类的有限性撑腰。没有力量束缚这种能级的无限扩张、毁灭力量无限增长。这种无限增长源于宇宙消费主义的无限增长,只不过从一种幸福、快乐的无限增长变成了恐惧、绝望的无限增长。
本体论:1。能量,让场域的既存状态发生变化的力量,即符号系统中的话语权。物理系统中秩序的掌控权。这种力量是同质化的,是纯粹的量上的增长,因为它的预设是只要能量更大,就能完全压制、抹除小能量的作用。
认知论:1。由能量支配的唯一感觉体验。一切体验都是对能量的体验,即能量大小的体验。
目的论:4。本体仅仅是在,可以不被中介。无主体化。
批判
这是一种无聊的比大小游戏,并因无法真正成为最大(即数学的无限性)而产生的悲观绝望情绪,即陷入弱者被强者永恒宰制的受迫害妄想中,即科幻版的杞人忧天。
窗口期,主体化(有第一人称意识的)生存的历史(发生学)是需要意义的,而意义是在差异性的系统中产生的。差异性的符号系统需要相对稳定的维持自己的差异,从而需要设立一定的边界,比如认识论边界,在边界之外符号系统不表达。比如此时突然发生太阳风暴将全人类毁灭,那么它就毁灭了这个差异性系统,摧毁了所有意义,而存在论框架的消失使得讨论所谓灾难后的悲剧毫无意义。
它的问题在于意识不到有限性,存在的意义在于有限性(finitude)。
本体论的过于数学化,导致其不知道本体论为何物。特别是本体论的定在(事物的稳固的存在)环节,此时还无法讨论场域,在哲学上它是由认识论发生的,不是白嫖的。这个场域是叙事的发生学系统。这种发生涉及有限-无限的博弈、主客体的博弈。
而这种本体论的底层发生机制是伦理性的……
意识结构是高度伦理化的。一个符号系统不仅仅要反映非符号的现实,还要负责非符号现实的符号化。也就是符号系统如何从非符号的物质世界中涌现、超越出来得到这个精神维度。它必须是要拉开距离的,但不是那种恶的无限的拉开距离(即比大小的拉开距离),而是达到一种否定性的绝对,即意识到比大小的秩序是毫无意义的,否则物质运动只会局限于一种僵死的循环运动而无法超越自身。这种否定性就是面对这种无限僵死的循环运动说不。
意识结构、精神在将自己现实化为具体的意识体验、生命时会以一种偶然的方式将它遇到的东西定义为一(基本单位),将自己的意识锚定在上面,架设整个符号系统,符号系统要维持它的有限性,有限性即一种绝对性,即拒绝恶的无限。如果意识结构是无限的,那么意识就会被充满,因而意识结构的能力在于设界,不去体验重复性的无限。
这是一种弱人择原理(而非人择原理,因为人还是发生学的后面环节),也就是一种回溯性建构。如果符号系统不发生到后面阶段,那么前面的阶段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它没有意义,它都不会被注册到叙事史中。如果一个宇宙没有发生出任何体验者,它就不占据任何符号学空间、逻辑学空间,它就相当于不存在。存在是需要通过主体来中介的,靠一个主体来成其为存在。
实际上是能指链无限延伸的科学的大学话语为自我限缩的主人话语辩护时,二者冲突产生的意识形态,结果就是感到主体性的匮乏,去癔症化,感到抑郁。这种陷入这种自怜自艾的意识形态很难突破,容易泛意识形态化,即在各种前反思的意识形态间切换。骨子里是绝望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越是觉得世界的无意义,越是对自己生活的宝贵、有限的小成就产生自恋情绪,它看不起真正做精细科研活动的工作者(因为对无限延伸的大学话语的绝望),自认为看破红尘而对自己的小成就自恋。
对意义追求的绝望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