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乡村教师的“真善美”“耕耘内在心灵”的哲学,冲泡无数语文作文的浓汤宝,倭铿《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无意义和无价值
代表人物:倭铿
释读
场域论:1。世界。
本体论:3。存有(普遍的、大的、广的、超越的)与存有的要素(低俗的、狭隘的、小的)矛盾被内在生命(inner life)所调和。
认识论:4。折衷主义。认识论维度的讨论没有结果,不信任感性、理性、知性的维度。
目的论:1。内在理想,觉得真善美是同一个,心灵可以处在一个符合伦理的理想状态下,这种状态下真善美是达成统一的,心灵的理想状态调和了 Being 和 beings 的冲突/拉锯关系,调和后就是善的,在这种状态下心灵进行的操作是美好的操作,真善美能统一到一起,是前现代幻想,真是来自其幻想性,是真的幻想。
批判
乡村教师自我安慰/标榜/陶醉、故步自封(反现代化的)的必备迷药。学问、艺术→流落精神/文化贫穷、现代化不够地区的小知识分子。人文主义关怀落到实处的操作。
认为认识论维度多余,我直觉体验到的就是事情本身,这种人笨、反智,认为真诚的内心去体验、感受就能触碰到生活的真实,不知道认识论维度里有很多尔虞我诈,天然呆,所以容易受这个意识形态蛊惑的是少妇、少男、小可爱,浪子/浪女。在认识论维度上不是前反思,根本不反思。对康德揭露出的那条沟壑、笛卡尔意义上的主体性剧场(我所体验到的一切万一是假的怎么办?)毫无反思。
倭铿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书通过讨论(庸俗的,好坏都说一说)各种人的生活范式(宗教时代、启蒙时代、自然主义、理智主义),声称它们都无法调和本体论上的矛盾,从而引出内在生活这一概念,通过人类过一种内在理想主义的生活来调和这一矛盾。心灵的内在体验的维度是万物交汇、交锋之处,闭上眼,就感受全世界在我内心里拔河拉锯。
而实际万物交汇处的内在世界是无意识的,无法直接把握,内在语言学世界、符号化的世界(无意识也是符号化的,而且更深)是肤浅的,要呈现为线性的时间流,所以一定是肤浅的,没有深度,它的纵深都是后来回溯性建构的,对线性时间流起主导作用的是无意识里的超时间的符号学结构。参见 何为无意识视频。
我的内在世界是万物都交汇于我,是注定失败的,不能把心里涌现出来第一人称的内在语言学体验/感知情感统统看成神圣、高贵、了不起的,否则就忽视了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论差异,忽视了两个维度【哪两个?】是不相接的,所谓内在生活其实是内在表演。无条件、免费涌出来的、鲜活的内在心灵生活的世界,如果无条件免费,没有创伤、无爱欲经济学上支付的成本,它一定是虚伪的、肤浅的,是被符号系统结构好的自我感动的一层膜。
1-3-4-1 把现代性的对立理解为二元对立:全体-个人,普遍-特殊,自然-理智,科学技术-艺术文学,内在-外在,人类整体-个人自由,认为这些二元对立是本体性的对立,而没有看到认识论在里面起的作用,觉得是难解的局,束手无策之后就想退回前现代,开始幻想田园风光、农产品、农业技术/手段、生活智慧。真:很真的幻象,善:没机会作恶;美:通常和田园风光(前现代生活/自然环境,认识论上的欠缺,美学上没有结构,只有自然主义美学,盲目的、匮乏的美学)结合在一起(不包含赛博朋克、蒸汽朋克这些东西,没有朋克这个维度,是艳羡的,但不会爱上朋克化的人。
群体内部哄抬小偶像(达成心灵理想状态,更深刻的人,服从 1-3-4-1 这个目的论秩序更好的榜样,完美服从这个秩序的人,克服了现代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心灵精神的真善美统一)。崇拜自己人群之外的某某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所有 1-3-4 的症结都在于认识论的维度。一个空的认识论维度导致它很容易被某种审美要素俘获。因为认识论维度是理智化的、具有防御力,这里空了,就是不反思,连一阶的前反思都不愿意去做,这时审美维度的符号学机制非常容易用一些幻想化的机制攫取你的注意力、力比多,力比多会全部投注在一些审美的状况下。
1-3-4-1 是一种审美阶段(祁克果),真善美三元组归根结底就是美,美是一种秩序之美,是稳定的、温和的(不刺痛主体性的维度,不让他反思)、和谐的美。所以这些人不会直接生存在农村/乡村(直接生活在那里的人知道这些温和的表象背后是有危险、恐怖的),只有处在乡村体系/原生态体系/前现代环境中,又脱离了具体的生产/生存挑战,往往会把田园风光审美化,当成一副美好的图画,眷恋这个东西,可以让他遗忘在意识形态征召的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没有权力、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