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揭秘“信仰钢印”背后的意识形态机制
代表人物:亚伯拉罕。
主要三种亚伯拉罕一神教(Abrahamic monothesim)【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本都是反偶像崇拜的,除了历史上短暂的希腊化时期。反偶像崇拜能带来神秘感。
至高存在没有名字,它的名字就是没有名字,即主人能指。YHMH 的意思就是它在(He is),即大他者在场的意思。摩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它回答我是我所是(I am who I am),所谓 Adonai、Elohim 都是代指。耶和华(Jehovah)的名字是新教把写型 YHMH 与读型 Adonai 中的元音字母拼合得到的。天主教中叫阿多奈(主人)。伊斯兰中叫安拉(至高、至善)。无根的主人能指,我的存在就是创造了我存在的东西。
至高存在的各种名字,并不是直接指称它的,而是用于称赞它的。它没有物质性的形象,甚至是不可思考的,不可用心灵方式去把握、亵渎它的。
可以看成是对纯粹秩序的崇拜,只不过将这种秩序人格化了(最低限度的符号化),但又最终抛弃了人格化(先符号化,再以否定性的姿态去符号化以间接把握它的无限性、至高性)。
释读
场域论:1。神圣秩序。真正的信仰状态,非宗教的信仰,最虔诚的,不需要各种仪式、共同体生活,孤独的面对至高存在。
本体论:2。至高存在与祂的表征(最低限度)的对立。这种对立本身是主体性,但去主体化、本体化了。它不再返回到自我意识,而是不断返回到一个超越者、至高存在、神圣秩序上。祂不可避免的符号化,引起信仰者的失望、遗憾。这种不可避免的失败被信仰者归咎为主体自身的有限性,祂是祂所是,而我却什么也不是。
认识论:4。去符号化。偶像本身是个直接指称的符号,一旦发现立马清除,因为这种符号化就是有限性,必须被抹除才能避免被亵渎。
批判
但是试图把握表象背后的本质,即试图从至高存在与它的表象化的裂隙背后发掘超越表象的东西,但实际上裂隙本身就是那个超越的事物。但所谓的本质只能通过主体的否定性姿态去把握,通过否定它不是种种表象、裂隙,然后符号学的拟制出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来把握。本体不可避免的符号化,代表本体自己内在的不一致或欠缺,如果它足够厉害,它就可以静默运行而不需要符号化。而一旦符号化,这种符号化就意味着缺失、意味着它不在场(即至高存在的不在场),即符号不是它本身【可以认为肯定性的符号化就意味着它不够厉害,所以被肯定式的符号化就意味着它不在场,那为了说明它在场,只能以它不在场的形式来符号化,即否定式的符号化,这就是缺失、失败。无论肯定式还是否定式,都指向一种缺失,前者就是无限性、至高性的缺失,后者则是必须在形式上直接声明这种缺失,“祂不可被符号化”的符号】。因此这就说明这种二分本身的缺陷,它不得不借助符号这个中介让信徒间接的推断它的存在,为了把握它还不得不使用最小限度的符号化。有限主体不得不借助符号化方式去把握主体,但事实上不是主体不行而是所谓的无限的本体自己不行。它只能让主体间接的把握,因为主体就是本体的间接的媒介、本体的中介化。
用圣典中的因果网络代替自由意志网络。
这种意识形态非常狂野,可以导致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