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1-2-3 文化本体论(Cultural Ontology)

2024-08-23 · 945字 · 4分钟

链接

题解:“文化”“素质”“灯塔”背后的意识形态

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建构主义政治学家

释读

具有 1-1-2-1 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学家与具有 1-1-2-2 意识形态的(科学)历史学家是文科知识分子中的相对聪明人。但之所以他们的思想沦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于对科学的应激。科学是一个现代性事件,它的出现挑战了传统文科话语。传统文科中的保守派对现代科学的意识形态(1-1-1)产生过度反应,即消解、侵吞它的冲动。1-1-2-3 则是政治学家,本来要做政棍的那群人瞄到了消解现代行政科学(国家学,研究国家机构如央行、海关、禁卫部队等等)的机遇。这些传统的保守知识分子面对新兴国家的现代政府学,幻想用传统的文化、民族、非政府的社会建制来代替这一主导话语。决定一个社会的主导因素不是国别、阶级、意识形态,而是文化。譬如欧陆风云中的核心。

用非政府的社会因素形成的话语网络来解释建制的形成、国际关系、公共意识思潮。

场域论:1。宇宙,秩序场。

本体论:1。物质,人类文化活动的载体、基质,比如核弹、粮食、石油、政府、护照那些硬的、有暴力的维度,作为国际政治游戏的道具。

认识论:2。有明确状态的建制(国家、政府)与无明确状态的文化(无法用国家间公共话语、外交辞令来表达的模糊不清的文化)。文化的分类学、形态学。

目的论:3。调和 1-1-2-2 中的重复与元化的对立。库恩的历史主义是预设一种元话语的历史主义,很容易陷入(与绝对的元话语相对立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这种元话语透过异质性的理论事件(即科学革命)凸显出来。这种对立在文化本体论中被文化调和。即断裂的文化化,把这些异质性事件的前后关系定义为等级性,凸显出一种开化方向。

批判

比如润人不是“叛国”而是“投身更先进的文化”的话语、哈佛女孩。它调和了科学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但对于主体性的人而言,文化之间没有不可通约性,即人可以转变文化认同。

既然文化之间有可通约性,那么建立在不同文化之上的建制的能力强弱,就可以回溯性的解释为文化本身的强弱,成为一种进步主义的文化等级制。怎样体现文化的先进性?更“包容”的文化更先进,故意培植劣于我的文化,显得我维持高级秩序,比如美国扶植沙特君主制。

高楼大厦、齐整草坪、不吃面包的硬边。通过塑造物质景观来凸显文化优越性,但不在乎物质——什么都要最好,一旦有一点坏了就舍弃。奢侈、消费,不是简单的享乐机制,而是为了维持文化优越性。

去建制化的偏保守形式形态,民主党偏中的支持者。

这里所谓保守不是右翼,而是去建制化(左翼)中偏保守,即去国家但认同文化(国族)。

返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风沐面,若水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