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2-4-4 神爱论(Philotheism)

2024-08-23 · 1618字 · 6分钟

链接

题解:永不失败的“爱情”,对大他者的一厢情愿

代表人物:Rabia Basri

也来自苏菲派,与神光论一样是主要入门方法之一。

爱大他者。爱的定义:对于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物的态度叫做钟情(affection)。特定的一直指向的钟情就叫做爱。

在波斯语中,世界分三种爱:

  1. 肉体之爱
  2. 精神之爱、灵魂之爱
  3. 真正的爱,对超越的大他者之爱。最好的、完美的、善良的、全能的。此时是人格化的大他者。

人际间的爱情是 1-3-2-3。但神爱论是把背景性秩序对象化、人格化甚至超人格化来把握。它不是崇拜,而是带有情欲的、享乐的指向,具有亵渎的意味。

释读

场域论:1。神圣文本。世界是大他者写给我的情诗,我也要用我的意识行为来写就一首献给大他者的情诗。一切背景性秩序要被注册在神圣文本中。一方面是圣典,另一方面是深爱论者的神秘体验,这部分它可以注册进圣典中,当成大他者写给自己的情诗【神秘体验作为大他者的临幸】。

本体论:2。可爱的完美的挚爱与凡俗的中介、信使的对立。整个世界都是围绕大他者的消息线索内容,只有大他者是最重要的,可以完全纾解我的符号系统的不一致性,一劳永逸的解决内在困境的力量。

认识论:4。痴迷的。

目的论:4。任由所爱施为、予取予求。只要有圣典记载或者代表圣典说话的权威表明一种征兆,你要它怎么做就会去做。

批判

类似于单相思、追星狂,只不过把那个人替换为这个世界背后的终极秩序的化身。它不是人际间的爱,因为在人际间的爱情中,你是把对象当成一个同样有限的、处于困境的可怜人,而不是一个得到他就完满的人。这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总是不确定的,总是询问是完满还是假象(癔症化的结构)?

事实上是原教旨主义的根基。它不是敬畏大他者,而是宣泄情欲。女性以及被压抑的底层男性容易体验到这一点,且容易上瘾。

被爱妄想,于是狂热的寻找这种征兆(美丽的、回应性的、相伴的征兆)。言语、相处、达成共识、美丽的面庞。如果感受到痛苦,就说明是祂生我的气了。

它实际上是主体性的投射,客体小 a 是内在不一致性的投射。

齐泽克举例子,一个四十岁的女性朋友跟他说她的前男友劝她再减一磅肉就完美了,齐泽克说你千万别减,一减就不完美了。因为完美恰恰是这种缺陷制造出来的幻觉。同样的,神爱论者一厢情愿的爱一个超越性的对象,认为得到它就完美了,这其实是从自己缺陷的内在僵局中投射出来的完美。通过对自己的否定、压抑,把自己身上缺失的全部投射到它身上。它代表自己整个人生中都不可能触碰的维度,而这个维度的存在就是你把自己限缩在一个维度,然后幻想外面有多好产生的幻觉。

这种一厢情愿的爱情是极易破裂的。创始人深谙此道,因而她永远不认为自己能与所爱对象合而为一,是虔敬的姿态,保持裂隙才能维持神爱。但狂热分子不会保持这种裂隙,比如各种邪教分子(cultist)、核爆步兵、自爆卡车。

依赖、期待(无止境的索取)、死缠烂打,大他者不会责怪它。

如果一个人被一套整全的秩序驯服(场域论上的 1),又放弃了智识(认识论上的 4)和大局观【伦理、德行】(目的论上的 4)的维度,空剩下一个审美的维度把本体论二分为神圣完美的圣体和凡俗事物,就会陷入这种意识形态。把情爱、性化的爱当成神圣之事就会杀死爱情。你没有智识大他者就会控制你的智识,你没有德行大他者就会控制你的德行。

如何破解?爱一个有限的凡俗的个体。你自己就是一个有限的主体化的背景性的秩序。整全的唯一的大他者不存在,每一个主体都是一个局域的背景性秩序。爱情不是我和我的爱人拼成无限,而是两个有限的宇宙的碰撞。同病相怜、创伤性是爱情的本质。大他者不能人格化,从而不能被爱。如果一旦人格化就会具身化,就会出现杂质(impurity,即身躯、肉体),不可能是纯灵的。所以爱一个人一定蕴含着爱它的肉体、它的某种外部气质,脆弱的但又会不断复原的肉体,而非所有的都算灵的、精神的。

这种意识形态不太可能自发产生,因为爱情是一种不可能性,不会自发产生而是有意识的炮制起来,是掀翻符号系统的。爱情充满了各种痛苦、嗔怪、埋怨、怀疑、背叛、自我压抑的创伤性的断裂维度,除非刻意为之,否则很难把它拼合进全在全善的整全秩序中。如果这种不可能性被世俗方法驯服的话,就会通向 1-3-2-3。

这种意识形态是面向整个宇宙发情,它不是爱一个母性身躯然后希求回到母子共同体,而是爱一个父性秩序。

这种人会对自己的文学作品有一种谜之依恋,因为不是把它看成自己的文本,而是写给大他者的情诗。

返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风沐面,若水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