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为什么追求永生或厌弃生命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代表人物: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不想死、永生的意识形态。人对死亡的恐惧是本能的,但永生的愿望是符号性的。
释读
场域论:1。宜居的家(dwellable home)。永生并不一定指肉体不朽,还包括意志的永生。因而居所也可以指一个灵魂的居所。
本体论:2。可朽的(Mortal)与不朽的(Immortal)对立。支持不朽性的东西往往是消耗性的、转瞬即逝的,越是转瞬即逝的东西越珍贵、越能支持不朽,譬如仙丹、人参果、不老泉、阳气、蟠桃、童子尿等等。因为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不停的转瞬即逝的(意识只能活在当下,而过去和未来等等长久的东西都是符号性的拟制),因而追求同样转瞬即逝飘渺的东西来维持这种意识。而凡俗的东西反而是持存的。
认识论:3。神圣体验与日常体验的对立被我的生存体验所调和。前者如守孝、天象,后者如吃喝拉撒睡都不足以超过我的吃五石散的神妙的身体性体验,这是淮南王、方士的“贵生”思想。神妙的身体性体验的触发方式包括:
- 静坐(去思绝虑),目的在于一方面摆脱无聊的日常体验,另一方面则摒弃对神圣体验的思考,因为对于唯灵论者而言,压倒性的神圣体验使得我无法承受而沦为一枚棋子,被迫沦于执行日常体验的动物性存在。
- 冥想、持咒、诵经(想象性活动而非符号性活动,因为它只是机械的重复这些行为而不去思考这些符号的意义)
- 利用成瘾性机制(喝酒、吃丹药、房中术)代偿快感。人类的性化获得快感不是生物学机制,而是符号学机制。是通过违逆禁忌、耻感来产生的大量爱欲。
- 食物崇拜
- 苦修、禁欲
目的论:1。生活的延续。无意识的结构坚信“我是不会死的”,因而永生主义的目的不是生命的延续而是生活的延续,因为社会关联是会消失的。
看起来不是害怕自己的死亡,而是害怕他人的死亡
批判
如果主体性涌现以前已经存在一个无我的世界(背景性秩序),那么如何解释我突然出现这个突变,如何解释这个世界不会再经历一个我突然消失的第二次突变?这个背景性秩序好像一个电影院,突然冒出一个观众(我),而我舍不得离开,想要一直看电影看下去。
永生者是相信我会消失的,并因此执着于通过某种灵性经验来维持自己的肉体或精神不朽,否则就会被惩罚,即生命消逝。
分割线下方与上方好像是相互矛盾的。
永生主义者其实不是追求自我的持存,因为死亡驱力是无限循环的(无意识结构“知道”这一点),不需要追求,意识结构的本体性的载体的自我循环是不会停止的。
世界一定会装配出意识结构,这是由世界的内在不一致性决定的——否则意识就没有必要存在,因为一切都可以自动运行,意识就会被世界自身的秩序接管。
意识载体不仅仅是神经、脑,而是整个世界。因为神经、脑的载体是整个世界。好比整个世界是一台电脑,而脑只是电脑中的一个分区、一个虚拟机。(当然这是一种简单的方式,而非辩证的认识方式。)
这里不太明白。我猜意思是说,无意识结构并不会担心意识的突然消散,这就像每天睡觉,意识都会消散一次。但无意识结构并不会担心你第二天不会醒来:1、假如再也醒不来,那么就不会存在一个可以担心、恐惧死亡的意识主体了。2、假如第二天能够醒来,那么意识就会延续前一天的记忆,把它视为自我的等同、持存。而死亡就如同睡眠。如果死后再也不醒,那么没有意识来担心这件事,而如果死后可以醒来,那么意识就会持续。
永生主义者实际上追求的是主体间关系网络的持存,即人际关系的持存。但是如果我永生了,但与我熟悉的人全都死了,我活着就会感到无比孤独,永生反而没有意思:
- 只有我永生,我能够忍受我的孤独,唯我论循环。或者我有恋物癖,即我可以通过持存的物品来维系自己的持存,这种物或是他自己的身体,或是某种地位、名号。总之是个自恋狂。
- 我不能忍受孤独,我苦恼我的亲朋好友、爱人子女都会死亡而只有我孤独的存在。所以他们都应该永生。但大家都永生,伦理关系就会混乱。变成一群人混乱的唯我论。混乱的享乐。
- 家族主义(千秋万代)。不再以具体的人的身份永生,而是家族关系的持存,把家族当成自己的身体。即一种生命当中有意义的结构的延续。一般庸俗的儒教士大夫的追求。把自我认同于家族的一个环节,卸除第一人称的压力。这种家族主义崇拜落到君主这个孤家寡人身上,它主宰一切、无法维系主体间的关系网络,它会追求长生,是恋物癖,贪恋自己被圣体化的身体、名号头衔等等。
如果世界有大他者看顾,而我在这个世界中涌现了第一次,必然是它有求于我将我召唤出来,既然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如果没有大他者看顾,那我的涌现是自生,既然可以无中生有一次,那就还可以有第二次。
所谓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害怕死亡不是害怕主体性的消泯,而是珍惜世界上的可贵的主体间性。或者说追求更好的主体间关系,我意识到我的死亡并不能结束一切痛苦(别人的痛苦),所以我希望留在这个世界上改善主体间关系,把我的生命意义押在主体间关系能否变好上。所谓善恶不是形而上学的标准,而是可生存性,即主体是否愿意留在其中。伦理学是可以从生存论中生发出来的,而不需要预设一个形而上学标准。
越是孤独的人,越容易被永生主义俘获。然而这种孤独的永生者只会是一种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