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喜欢“玩梗”背后的意识形态,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代表人物:米德
以行为主义、实用主义方式来解释(还原)符号性活动。
将心灵(mind)、语言(meaning)、自我(self)、思想(thought)这种精神性、内在性都还原为可以外部观察到的社会交往活动。所谓的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tionism),实际上并未抵达符号主义水准,只是庸俗的还原论。
对社会行为主义而言,自我是能对别人对他的感受进行反射、思考、采取行动。别人对我的感受也是心灵的功能。总之一切内在性都被还原为一种互动实践、互动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统计学意义上被衡量。有心灵就是个体有能力用符号创造意义,意义则是有稳定的用法的东西,即实用主义观念。
释读
场域论:1。社会。符号性互动场。
本体论:1。物质。可以进行符号性互动的物质。
认识论:4。主动消解心灵的内在性。心灵就是一种符号性互动的外部能力。会使用符号、会玩梗就有心灵。
目的论:4。实用主义。世界没有基本运行的方向性。无限的符号性互动。没有在符号性互动之外的超语言,即没有终极律令、是反总体主义的。符号性互动之间的平等性。尽管如此,它仍旧预设了一个场域,使这些互动在其中能够平等存在,因此这个场域是一种终极律令般的存在。
批判
它的一定进步性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范式,即把心理学还原为社会互动。但它把社会本身也消解为符号性的互动。而符号性的互动仍使用物理主义来描述,即判定个体是否有能力把握意义、使用符号还是使用行为主义中的概率统计学方式。
行为主义走到最后发展为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的社会学。
米德本人无专著,主要是课堂讲演。其学生编纂出讲堂录,前面内容就是课堂演讲上消解种种社会价值,但后面又非常理想主义的引入终极价值,好似一种被压抑的回归。
玩梗的意识形态。玩梗玩多变成社会通用话语。通过玩梗来判断别人是否有活跃的内心世界,识别自己人。
通过玩梗的能力来识别人的社会身份、确证内在世界的纵深。内在世界的深度由多大程度上玩弄社会话语的流行符号来判定。以玩梗作为基本享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