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如何用哲学理解祥林嫂
代表人物:路德
Erasmus 宣称人有选择善或恶的自由意志,通过自我陶醉的善良状态加上仪式(如购买赎罪券)便可以洗刷罪恶。路德《论自由意志的束缚》中回应道,否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从弃绝主义(1-2-3-4)的弃绝状态过来,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
如果路德来定义自由,他会告诉你自由不是某种选择(alternative)的自由。因为选项不是你提的而是预定的,承认选项与否、给出自己的选项才是自由。甚至从黑格尔的观点来把握,真正的自由是设定自己的必然性,把内在的纯粹偶然性回溯性的死硬的认定为必然性。但这种死硬的认定往往是邪恶的,掀翻整个符号系统的。
路德认为凡人对善恶的划分统统都是恶的,凡人的伦理学统统是堕落的。对他而言,这些相信自由意志的红衣主教(cardinal)统统都是撒旦的仆人。因为他们在坏事做尽之后还想着在临终时做一件善事寻求救赎,这统统是功利性的。路德认为功利性、亵渎性的算计根本不配获得主的救赎,只能完全的相信所有的命运已经确定,完全的信仰、接受命运、相信自己是会被选中的、观照的、彻底的沉浸其中。什么时候获得救赎升入天堂也完全是命运决定的。
命定论者会把生命的重大事件的意义都依附于典籍理解。至高主宰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不可能上贡、还愿),否则就说明你相信的根本不是主而是撒旦。宗教文本、原则已经写好了一切。耆那教的业(karma)与这个结构相同。它是无我论,即背景性的符号主宰一切。目的论与场域论的短路:命运就是秩序。
释读
场域论:1。去人称化的大他者。圣典、符号体系、神圣秩序、命、karma(耆那教)、dike(希腊)。人生划归为一个符号,注册进一个符号秩序中去。
本体论:2。挣扎(participative)与命的对立。前者是超越性主宰,但它是无情的、或者说主宰本身也在孱弱的挣扎,归根结底无用。后者是人生中体验到的痛苦、创伤、悲剧、苦难、折磨,驯服的、不挣扎的、不取巧的姿态,这种事件带来痛楚的快感(圣保罗所拒斥的)。后者在这种对立中处于优先的地位,是被命定论者注册进本体论的、作为这个世界的真相被他所体验到。那些日常的吃喝拉撒的小事都不重要,只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才是本体性的。
认识论:4。无自由意志。不是敞开而是完全的虚无。太过创伤,主体性完全瓦解。
目的论:1。承受。目的论与场域论的短路,命运就是秩序,个人只有承受这种因果性秩序。
批判
我(主体的瓦解)就是这(巨大痛苦的事件),这就是命(整全的秩序)。自己的命运就是圣典里的一行文本。
处于这种意识状态下的人不断的自我压抑,这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力量,会成为兵源。领导者(路德、闵采尔)告诉它命运是什么,他就信什么,告诉他另外有人要破坏他的圣洁状态(自己的命运被写进圣典是圣洁的状态,自己的命运作为世界历史,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痛苦,即自己是世界历史中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悲情角色,无癔症化的、倒错的自恋),【他就会激烈的反对之】。
弃绝主义编回共同体的唯一方式就是命定论。由它自己为自己的痛苦负责太难承受了,只能把这种痛苦归咎于命中注定,而自己就可以完全躺平,处于任由命运宰割的姿态。
1-2-4-1 可以疗愈这种巨大的痛苦,但毕竟还是太孤独了,一个人独自承受。本体论中的神圣维度(挣扎)还有一丝苗头,寻求一种目的论上的敞开。即向 1-2-4-2 过渡。它希冀着得到超越性力量的帮助,下意识的喃喃自语(还是祥林嫂的形象),企盼有人倾听。声音(可能性)与文字(命)的对立。当这种可能性能够结成共同体,就会有期盼,期盼一个人格化的主宰来救赎自己(而 1-2-4-1 的主宰是去人格化的)。
木头(棺材)比砖头(房子)亲、泥塑比活人亲、无意义的比有意义的事物更亲。拜物不是为了求利,而是为了缓解痛苦、祈求不痛苦;不是拜偶像(人格化),而是拜因果网络(去人格化)。无法承受生命的创伤,自我捐弃。